果然不出黑二姑所料,富贵和老太爷禀报之后,老太爷大加赞赏,鼓励富贵大胆的去闯一闯,刚开始赔一点也没有关系,权当熟悉套路,结交朋友,积累个经验。
有了老太爷的支持,富贵这心里可敞亮多了。他兴高采烈的回到前院,告诉了黑二姑这个激动人心的好消息。
二人又详细计较了一番,翌日辰时,富贵提前用过早膳,整理好行装,带上银票和礼物,与来顺每人骑着一匹快马,风尘仆仆的赶到北海县城,在城西悦来客栈住下,通过老太爷的门路,两人找到衙门的李书吏,说明了情况,结果还是城里有人好办事。把该送的送上,该说的说明白,中午又在喜来苑订了一桌丰盛的酒席,李书吏出面,邀请地方兼管盐政的曹大人,提举、巡检等十多人,在推杯换盏之间就把手续给办了,还专门给富贵加批了今年的盐引,并叮嘱他明年要早做计较。
酒酣耳热之际,富贵轻轻拽过曹大人衣襟,二人来到外间屋,富贵递上一张两千两银票,大人打个哈哈就纳入袖中,连声说以后可不准这样。
一场酒宴下来,富贵和在场的众人就成了好朋友,众人互换了名帖,饭后,富贵又让来顺把礼物呈上,众人各自欢喜回归住处不提。
一夜无话,翌日早饭后,富贵和来顺收好盐引手续,继续马不停蹄,先后跑到侯北镇周边、羊角子沟等地,与盐场负责课税的官员人等接洽,办好了海盐行运手续,至于漕运所需的车辆马匹、船只等事项,只要银子到位,自会有人帮衬着办理。
因羊角子沟自古就有渔盐之利,实乃全国闻名的商贾重镇,这里多交代几句。
羊角子沟,位于鲁东省益寿最北部,古称塘渡营,又名唐头营,是小清河北岸的一个小渔村。
传说唐王李世民征东时,先头部队曾经度过现在的旺河(古名唐渡河),在北岸一处高埠上扎过营寨,后人便称其为“塘渡营”,后谐音为“塘头营”。
1864年(清同治三年),羊角子沟始设港通商,初仍名塘头。
1887年(光绪十三年),商船增多,贸易繁荣,清政府派人设关收税。是年,政府拨巨款以工代赈疏通自黄台桥至羊角子沟小清河航道,于1891年(光绪十七年)通航,同年在南岸划街建屋。
翌年,商店、渔户等陆续南迁,并据以桥南的一水沟名改称羊角子沟。当时,此沟南端有两条自然水沟汇入河中,一条朝向东南方,一条朝向西南方,酷似山羊角,故名羊角子沟。于是,北宅遂废,码头也随即南迁,逐渐形成了沟通全国的水旱两路码头。
1895年(光绪二十一年),原设在沾化县一带的永埠盐场被黄河洪水冲没后,清政府令其迁来羊角沟开辟滩地,一时盐池骤增到1000余副(每7至10个盐池为一副,每副年产原盐75至100吨)。羊角子沟从此成为原盐主要出口港口。
羊角子沟称之为羊口福镇,始于清朝末年至民国初年,因羊角子沟属于水陆码头,亦是海河运港口,东通渤海诸港口,西起溯流之上可至济南府城西门外的盐码头,故简称为羊口福镇。
羊角子沟港口繁华,船帆林立,盐商云集,盐船穿梭往来,接连不断。从小清河启航的盐船,多是各种各样的木船,也有不少首尾相连的对槽船。
搭上了盐运这条线,可以说为李府新开了另一条财路。还是那句话,有钱能使鬼推磨,无钱无人空断肠。只要有钱有人,在古代社会,可以说极少有办不成的事情。
眼见的事情办完了,富贵和来顺没有多耽搁,二人快马加鞭赶回斟东灌城里,到家时已是傍晚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