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两家明天都上梁,你去吃哪家的酒。”这一天,李家沟的人见面的问侯语不再是“你吃了没?”而是关心明天去哪家送贺礼吃酒。一般来说,和这家关系好的就会和那家疏远,送礼只需送关系好的即可。但,像郑嫂子、卫民这些两边都还谈得过去,人缘相对要好的,不得不准备两份礼,一家人分成两批去吃酒了。
卫东家,老亲老戚的,加上叶英的娘家,甚至生晓林时去躲的山里的八十多岁舅公舅婆都来了。卫方用铜钱把一张张写有“上樑大吉”“紫微绕梁”“旭日悬顶”“吉星高照”的红布订在了大梁上。朝贺的亲戚很多,一根大梁上挤得满满当当的,有的红布还有黄色的彩边,看上去喜庆极了。
戴着老光眼镜的四叔被请来在大梁一头郑重的写上:一九九二年冬;另一头写上了木工、瓦工、石匠等领班人名字。写好后,四叔拿着毛笔在大梁两头把自己写的字仔细看了个遍,满意的点点头。还来不及接卫东递过来的红包,又马不停蹄的赶到卫华去继续这项伟大的工程了。想一想,李家沟能得此殊荣的仅有他而已,年轻人再怎么蛮横、再怎么与时俱进,再怎么改革开放,有些传统的东西还是在潜移默化中传承了下来。这,也是他的骄傲所在。
人们将贴上红布的正梁抬进新屋堂后。各道工序领班人在供桌上摆上卫东家早就准备好的猪、鱼、鸡、鹅、蛋、豆腐、香烛等祭品,他们边说好话边敬酒。卫方一直在旁边关注着,出师几年了,但有些传统的重要的地方自己还得认真的去学习和观摩。能得到主人家的赏识而成为领班人参与这些重要的工序才是真正的出师了。
祭梁结束后,便由匠人把正梁抬上屋顶,用绳将正梁拉上去。刚开始拉梁的时候,叶雨就跑去把挂在门口的鞭炮点燃了。在此之前他和两个妹夫早就做好了准备工作,亲戚朋友们送来的十多元鞭炮被他们串成了串,这一点燃足足可以燃放到上梁结束。以此同时,卫华家的鞭炮也点燃了。两家本就挨得近,这些震耳欲聋的鞭炮声顿时让观礼的亲戚朋友们大呼吃不消。甚至于上梁师傅高喊“上啊,大吉大利!”高唱这些上梁歌都没办法听清楚。
将正梁放平稳后,卫东将亲朋好友送来的“五谷彩袋”搬到屋顶,放在梁的正中。听老一辈人说这意思是五谷丰登。然后,卫方师傅站在高高的房梁上,将杨氏她们朝贺买来的水果、糖、泡粑等边说着“日吉时良大吉昌,张郎采梁鲁班装,松柏长青做梁棒,四面推得光又光,上写福禄子孙旺,下写泥木石三行,大家都来把梁上,要吃主人粑和糖,主人票子拿手上,匠人我用荷包装,手拿金绳系梁棒,恭贺主人大吉昌!”边将布包抛入由卫东双手捧起的箩筐中。这一就是“接包”,意思就是接住财宝。
卫东“接包”后,在声声鞭炮声,烟雾迷漫中,卫方师傅一边说着“抛梁抛到东,东方日出满堂红;抛梁抛到西,麒麟送子挂双喜;抛梁抛到南,子孙代代做状元;抛梁抛到北,囤囤白米年年满”。一边将糖果、花生、馒头、铜钱、“金元宝”等从梁上抛向四周,让这些看热闹的男女老幼争抢。亲戚朋友们都图个高兴,叶雨等年轻人更是带头起哄哄抢,还有以李晓林为首的一群小孩子凑趣,场面空前热闹。
“舅公,您老先和爹聊着啊,您看我们都没有时间来照顾您老。”上梁结束后,卫东看见了坐在坝子里和叶世全一起喝茶摆龙门阵的舅公,忙上前招呼。
“你这孩子,舅公还见外不成,看着你们的日子一天好过一天,看看这修得宽敞明亮的新房子,这上梁风光场面,舅公替你们高兴啊。”八十多岁精瘦的老人,精神矍铄,满面红光,显然真的是激动了。
“你去忙你的吧,这儿有我呢。”都说是丈母娘看女婿,越看越欢喜,没想到,在叶世全这个老丈人的眼里对这大女婿也是满满的欣慰。自己的眼光的确不错,十里八乡的,能靠双手挣出这份家业的人并不多。
“听英儿说,加上我们家的,共借了八百元钱。管他的,让他们慢慢挣来还,终归是干了一件大事。”叶世全看着卫东忙碌的背影,和舅舅摆起了这些年这孩子都做了些什么活,怎么挣来了修房的钱。
“拖着两个孩子,小的还罚了三百的款;大的近一两年经常生疮害病,英儿他们也算是能干的了。”经历了人生沧桑的舅公称赞道。
隔壁的卫华家,也同样经历这一场喜庆大事。兰芳看着隔壁的热闹远在自己家之上,悄悄的回屋,把封给工匠师傅、帮工的红包全部由一块二毛钱的月月红加成了四块钱的四季发财。我就不信,比不赢你家,兰芳边封红包边暗暗发誓。
“二婶,你家卫国帮卫东的红包是多少?”第二天,在井边洗衣服的赵霞八卦的问着旁边的罗二婶。“我给兰芳帮忙煮饭,给我封了个四季发财。”
“四块啊,卫华家这次还大方呢。卫国从来不和我谈这些事。”罗二婶心里也想知道这卫东家的红包是多少。
“就是,这两家人做什么都拼着来。啧啧,可苦了我们这些了,帮忙要帮两家,送礼也要送两家,吃酒却只能分成两批分别去吃,不划算。”赵梅故意开着玩笑。她从卫民口中知道这两家要修房时,就知道,自己又要准备两份礼了。
“赵嫂子,你就多去吃两顿就吃回来了嘛。”赵梅的话惹得井边洗衣服的七八个妇女哄堂大笑,大家七嘴八舌的谈笑着。李家沟从来不缺少这些场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