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且这其中不主动进攻,却积极防御的政策简直同顾澈当年积极防御席臻的办法如出一辙。
诸葛齐把兵力全都集中在合肥新城,就如顾曦所料,并派司马孚督诸军二十万防御,镇东将军毌丘俭与扬州刺史文钦等请战。
顾曦说:“诸葛齐军队轻装深入,投兵于绝境,兵力的锋芒难以抵御。况且新城小而坚固,攻击也未能马上攻克下来。”命令诸将以高垒来对待,诸葛齐相持数月,攻城兵力力竭,死伤过半。顾曦命文钦督遣精锐部队会合,要其断诸葛齐的退路,毌丘俭等将断后。诸葛齐惧怕而遁逃,文钦上前大败敌军,斩首万余人。
至此一战,再无人怀疑顾曦的领军能力。
顾澈一生只有顾曦顾昭这两个子嗣,而这两个子嗣都显示出了他们足以当得起这样先人之后的能力。
顾澈死后的第四年春。
叶旭终于按耐不住了,以顾曦顾昭这般下去,不要说等着两人斗起来,而这样的结果肯定是无论两人谁最后赢得或者失败,王权都最终只有被架空的份。
叶旭联合了一众还算有威望的新臣旧卿密谋想要发动政变。废除顾曦,欲改立太常陈玄为大将军。
每当权臣把握朝政,张缉、李丰、陈玄这样的臣子每朝每代都会有,忠心大多是个幌子,不过是想借着洗牌趁机大赚一把。
可惜顾昭对陈玄、李丰这帮人不爽早已有之,公仪复辅政期间就已经注意过这些人了,平乱党是迟早的事。除了李丰那句“卿父子怀奸”一下到位说到点子上让顾曦一气之下现场灭口,其他人基本上都是按部就班自动走进了司马师准备多时的圈套。
这些人自当年浮华案拉他下水害了他半辈子,如今临到老来还想如此,顾曦自然是不会放过一个的。
顾曦杀陈玄这一段的时候才让人仿佛真的看到了顾澈一般,“亲忘会赵司空葬乎!”
多么霸气多么威严,犯我者死,不给任何其他理由。
最终三人被司马师诛杀,夷灭三族,废张皇后,大越一时陷于混乱。
而这之后的事情才算有意思。
这三人处理了,叶旭该如何办呢?
如今的顾家不再是当初的顾家了,如今的王上也不再是当初的王上了。
而叶旭素来与太皇太后不和,这次的密谋又与顾曦产生了嫌隙。终于到了九月,太皇太后与顾曦这对姐弟忍无可忍迁出了一个已经不太好记载在史书上的理由废了这个皇帝。
而之后再立谁为帝恐怕两人之间就多有一些微词了。
名义上是要立闲的,然而实际上无论是太皇太后还是顾曦,最后想要立的都是一个真正能够听话为人所用的皇帝。
如今当权的太皇太后姓顾,而当政的大将军也性顾。
这天下间的话说来说去也不过如此了,顾曦最终同太皇太后演出了一出各自欲立的戏码,最后顾曦别别扭扭的同意了太后的意思,将叶濂接到云州登基,在个问题上做了个大忠臣。
司马师和司马昭兄弟继续掌握大权。
登基大典上顾曦听到马未那句“才同陈思,武类太祖”后脸都绿了,只能勉勉强强回答出一句“社稷之福”——皇帝懂社稷了,还要顾曦干什么?
十月份大将军司马师获准入朝不趋,奏事不名,剑履上殿。
顾澈死后的第五年刚一开春毌丘俭和文钦就反了。
这一次反叛让顾曦措手不及,而这一次在反叛的同时两人还发了一篇讨贼宣言。
让人十分无法理解的是,这一篇檄文里无论是顾澈还是顾昭,都被描述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偏偏对顾曦却是再贬低不过。
这样的檄文若要说起来其实也无可厚非,毕竟顾澈终其一生都从未动过任何一个帝王,而顾昭如今算起来还是征讨楚国的将军。
唯独只有顾曦,从某种程度来说触发了政治的底线。
然而这又如何?
说到底,不过是一个借口而已。
然而这两个人的檄文可以说起到了相当大的误导作用,甚至可以说从某种角度来看世人只怕会觉得这两人的反叛是顾昭一手导演的了。
然而无论世人如何想,如顾曦这般夺权夺到了这般程度,反的人肯定是有的。
亲自平叛以振军威也差不多是标准化流程,接下来顶着这么一顶大功的帽子,差不多就可以顺理成章地封王了。
顾曦没有问顾昭这次的事情是否同他有关,也就如同顾昭没有多问一句这次的叛乱是不是顾曦亲自逼反的一般,比较反叛的两人都是顾曦的手下,而要剿灭这两个人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难。
只要一成功那么之后顾曦的地位便再无人可以撼动了。
镇东将军毌丘俭及扬州刺史文钦起兵反顾曦,并把自己的四个儿子当成人质送到卫国,向孙亮讨好,然而最终却并未得到卫国的大力支援。
春三月,毌丘俭、文钦渡过淮河由寿春向西进发,没有办法捣云州占凤阳,走到了项县就停住了。顾曦吩咐监军王基带领前锋部队扎在“南顿”,对毌丘俭、文钦监视,另派诸葛诞带领豫州的兵,进攻寿春;派胡遵带领青州、徐州的兵,斜出谯县与今日的商丘之间,断绝毌丘俭、文钦从项县回归寿春的路。
顾曦自己亲率主力,屯聚在汝阳。另外,顾曦又叫邓蛟带一万多名“泰山诸军”部队到乐嘉县,做出不堪一击的样子,引诱毌丘俭、文钦出击。毌丘俭果然就叫文钦来打邓蛟,顾曦就指挥大股骑兵,从后面袭击文钦,文钦大败。
至此一来,可以说叛军大势已去,没有什么可以多言的地方了。
毌丘俭弃城而走之后,躲在河旁的草丛里被老百姓射死。文钦一口气逃往了卫国。
而就如同顾澈一样,毌丘氏与文氏两家的人,凡是留在大越的,都一齐被斩杀。
这一切都没有任何可以多言的,甚至朝野上下很多人都隐约之间觉得是顾曦通过顾昭故意煽动两人造反的。寿春这种城市,真闹大了关系不到皇城,不解决又是边防重镇,解决了它就可以水到渠成地封王。
顾家的许多谋臣都看到了这一点,才会极力撺掇眼疾复发的司马师率亲征的。
顾曦亲自都督全局,王基、诸葛诞、胡遵、邓蛟、马未各显其能,好一幅和乐融融的大将军与群臣围猎图。
这一次反叛可以说从头至尾没有遇到什么大的困难,然而最终结果却让人有一些意外。
已经在胜利回来的路上了,顾曦却旧疾复发了。
谁都逃不过生老病死,顾曦也只不过是个普通人。
人的一生总有那么几次难免被料想不到的不可控因素所左右,征讨得这么顺利还是出了状况,那估计就是命了。顾曦死的时候想了什么呢?
或许想起了年少时还什么都不懂,作为世家嫡长子被宗人仰望恭谨的时候。也许想起了那年初春时初次见到公仪薰的时候,也许想到最终政治对立之后纷纷遭到了伙伴背叛的时候。
又或许想到了顾澈久不能言,将顾家的所有权势交到了他手里的时候。
无论最终结局如何,在出征回来的路上,顾曦走完了他的一生。
要说是对他这一生杀戮过甚的报应,也合情合理。
将军此去必封侯,士卒何心忍逗留。马后桃花马前雪,出关争得不回头?只差那么一点,仅仅是一点点。
顾曦死在了顾澈死后的第五年。
同年,顾昭回云州,接过大将军之位。
顾澈死后的第六年正月。
顾昭加大都督职衔,奏事不提自己的名字。六月,晋封为高都公,封地方七百里,加九锡,假斧钺,晋号为大都督,带剑穿履上殿。又辞让不受。八月十六日,加赐黄钺,增加封邑三县。
顾澈死后的第七年五月。
顾昭手下兵马再次叛变,这一次换了顾昭出兵镇压,而同年三方用兵外拒楚国,内监云州。
顾澈死后的第九年。
楚国举兵投降,自此国灭,永归大越。
同年四月马未为了政权上书弹劾陷害邓蛟,邓蛟并未致一词反驳,只等征讨大军一到便缴械投降。最终被车裂于市。
及至六月,马未意图举兵占据楚国自立,最终为顾昭所灭。
同年九月,少帝再次下诏拜司马昭为相国,封为晋王,加九锡。
顾澈死后的第十年。
顾昭病死,葬于崇阳陵,数月后顾昭被谥为文王。他的儿子顾炎代越称帝。
最终,在顾澈死后的第十年里,大越覆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