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么难闻的东西还挺不错?”沈星辰看着沈凌幽的目光像是看一个傻子一样。
“当然是好东西啊!”回答沈星辰的不是别人,正是姜毅。
“他哪里好了?”沈星辰看着姜毅手里握着的那把艾蒿,一脸的嫌弃。
“艾蒿本名艾,它还有其他的别称,例如在《尔雅》、《本草纲目》称为艾蒿;在[神农本草经(部分)、本草纲目(部分)]中称为白蒿,冰台(尔雅),医草(名医别录),甜艾(本草求原),灸草(埤雅),海艾、白艾、蕲艾(本草纲目),阿及艾(江苏南部种子植物手册),家艾、艾叶、陈艾(中药俗称),大叶艾、祁艾(河北),大艾、艾绒、艾蓬(江苏、江西、上海),五月艾(福建、广东、四川),黄草(台湾),野艾(湖北、湖南、广东、四川),白陈艾、家陈艾(四川),红艾、火艾(云南),“恰尔古斯-苏伊加”、“荽哈”(蒙语名),“黑阴威”(瑶族土名)。”
“艾蒿可全草入药,有温经、去湿、散寒、止血、消炎、平喘、止咳、安胎、抗过敏等作用。”
“艾叶晒干捣碎得‘艾绒‘,制艾条供艾灸用,又可作‘印泥’的原料。”
“此外全草作杀虫的农药或薰烟作房间消毒、杀虫药。嫩芽及幼苗作菜蔬。艾晒干粉碎成艾蒿粉,还可以做天然植物染料使用。”
“民间认为艾草还有辟邪、招百福的作用,端午期间挂艾草于门上,相沿成习,遂成端午风俗。”
姜毅的话音刚落,沈凌幽又紧跟着说道:
“而且艾文化由来已久,早在《诗经》时代,艾草就已经是很重要的民生植物。”
“有关艾的由来,还有一段传说。相传,武王身边有一位名医叫萧艾,有一天,他泻痢多日后卧倒于军帐中,为了医治病情危急的将士,他带病出诊,却不小心被驱蚊的野草火堆绊了一跤,被火烧伤。但当他给将士诊治时,意外地发现自己的病痛痊愈了,而身上却多了好几处伤痕。于是他突发奇想,用无名野草点火烧灼病患身体的相应位置,凡是被烧灼过的将士病情都好转了,武王大赞萧艾,萧艾不敢居功,答日:‘此乃野草之功。’武王宣告全军:‘野草本无名,从今以萧艾、艾蒿之名名之。’”
“由于艾的功用较大,古人对其赋予了诸多美誉,如尊称老者为“艾”,形容年轻美貌女性为“少艾”,《诗经》称保养为“保艾”,《史记》把太平无事也写作“艾安”等,可见古人对艾的厚爱。”
“艾是一种普通的植物和一味普通的中药,但是在中国文化的元素中却蕴含着丰富的知识和内涵。人们不仅用它祈福生活的美满和平安,又运用其为自己解除病痛,同时又以艾的温馨,让人们赏心悦目地细细品尝着它的滋味。”
“据说艾有驱毒辟邪的作用,古代常用它来占卜,特别是在端午节,家家户户都会在门口悬挂或插上用红纸扎好的艾草,以保佑家人的吉祥平安。端午时值仲夏,而端午日是草木药性在一年里最强的一天,这天采的草药治皮肤病、去邪气最为灵验、有效。”
“这时人们就要采集艾,用艾来驱毒辟邪。据晋代《风土志》记载,每逢端午节这一天,人们就把艾草扎成人形,或编织成虎形,也或用彩布剪成虎形,端午挂艾草然后再用艾草贴上去,这样编成或剪出的物件被称为“艾虎”。”
“妇女们则在端午节这一天开始把“艾虎”别在发际,男人则将“艾虎”佩戴在胸前或挂在腰间。”
“在这天,人们还把采摘的艾叶和糯米一起制成‘蒿子糍粑’,寓意食后可‘攘病保安康’。南朝学者宗懔在《荆楚岁时记》中记载,五月初五‘鸡未鸣时,采艾似人形者,揽而取之,收以灸病,甚验。是日采艾为人形,悬于户上,以攘毒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