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夫人的大儿媳想要把场子给找回来,却被李夫人给拉住了,大儿媳气的脸都红了。
陈兆慈拿起茶碗,轻轻地啜了一口,“一家有女百家求,找婆家可不就这样找的吗?闺女都是咱们当娘的心头宝,不得好好地打听女婿的人品,婆家家风,婆家人的品性?我家闺女虽然才六岁,可我一想到闺女以后要嫁到别人家,还得给人家生儿育女,操持家务,我这心里就不是个滋味。”
在座的几位夫人都是当家的夫人,这点眼力见还是有的。
紧接着就有一位夫人接着话茬,道:“许夫人这话真的是说到我们心里去了,有时候我就在想,咱们的闺女养在身边,又是娇又是宠的,万一嫁得不好,被人家当牛做马地使唤,想想都觉得不舒坦。”
另一位夫人笑着说:“咱们不也是这样吗?在爹娘身边,想怎么样就怎么样,这一出了门,一下子就成别人家的媳妇了,我记得刚成亲那会,什么都不懂,家里的事也管不好,被我婆婆骂了好久。”
接着又有一位说:“我家相公出身农户,成亲之后我爹怕我在村子里住不习惯,就在城里买了个小院子给我,我最害怕的就是逢年过节跟着相公回婆家去,刚成亲那会,去婆家过中秋节,我婆婆竟然还要我下地干活,我哪里会做农活,最后还是我奶娘说我小日子来了,这才逃过一劫。”
又有了新的话题,大家也就接着茬地说笑了起来,每每快要冷场的时候,陈兆慈就给起个新话题,这一上午大家有说有笑的,倒是很愉快。
午饭极为丰盛,夫人们带着家里的小姐们坐了一桌,几个男孩子坐了一桌,边城虽然开放,但男女七岁不同席的规矩也还是有的。
回家的路上,许栀很兴奋地跟陈兆慈说:“娘亲,娘亲,我今天认识了李家的小姐姐,李家的小姐姐对我很照顾。”
她说的小姐姐,便是李主簿家的二闺女,比许栀大了有两岁。
李主簿家的两个闺女,大闺女今年十三岁,正是要说亲的年纪,二闺女刚满九岁,陈兆慈见过这两个姑娘,都是性格敦厚的人,大姑娘因为到了说亲的年纪,平时不怎么出来,倒是小姑娘,跟着李夫人出来的机会比较多。
路嬷嬷道:“李家的小姑娘真是个伶俐人呢。”
陈兆慈很难得听到路嬷嬷夸奖人,不由得有些感兴趣,“哦?听到路嬷嬷夸奖外人,还真是难得。”
路嬷嬷笑着说:“做得好了我还能不夸吗?说起来,我还是第一次见到李家二姑娘这样伶俐的姑娘,难得的性格敦厚,不是那尖酸刻薄的,也不是那喜欢搅风搅雨的,有眼色,会看事,还很踏实。”
陈兆慈笑着看向许栀:“那以后咱们就经常请人来家里做客,这不是还有个想要找手帕交的小姑娘吗?”
许栀听了,一个劲的点头。
李主簿家里在前朝也算是地方上的名门大族,前朝后期,各地战乱频发,李家受到冲击,散尽家财之后,去了一个偏远的小山村隐居,后来本朝立国,慢慢的世道安稳了,李家人才又出山,重走科举。
李大人当年原本想要考进士,只可惜身体不是很好,不适宜寒窗苦读,中举之后便来了河西任职,慢慢地从刀笔吏做起来,一直做到现在,成了八品的主簿。
听到路嬷嬷说李家姑娘的好,许荛摸了摸许栀的头,道:“那以后咱们小九就跟人家好好相处,这次京都来人,李主簿也帮了我不少忙,和他们家交好,不是什么坏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