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 鲁班的诅咒_第1章 才子风流(2 / 2)

所以说太爷爷对郭登科的要求虽然是守家业,却在郭登科的教育上花费了大量的金钱和经历。

这样的培养看似是完全没有毛病,但是仔细的分析就足以看出来太爷爷对郭登科的期盼和对他的培养完全是背道而驰的。接受了新学熏陶的郭登科自然不会满足于太爷爷对于他守家的要求。

按照祖上流下来的故事,郭登科在二十一岁返回洛阳之后,太爷爷便着手为郭登科安排婚事,这样的年纪在当时绝对已经到了婚配之年,太爷爷帮他选中了一个以前生意场上赵姓朋友家的千金,所谓什么人跟什么人玩,这叫圈子,以太爷爷性格和眼界来说,他赵姓的这家朋友自然也是守旧派的地主家庭。赵姓小姐从小到大所秉承的教育肯定是老式女子的教育方式,三从四德,相夫教子。

接受了新学教育熏陶的郭登科自然不愿意娶一个守旧的赵家姑娘,这也是父子二人新旧思想的第一次冲突,这场父子的冲突以郭登科落败同意回家结婚而告终,只不过在婚礼过后的第二天早上,郭登科便留下一封书信飘然而去。

关于此事,坊间有一个传闻,传闻说新婚之夜当郭登科看到赵氏因为从小裹脚而形成旧社会畸形审美的“三寸金莲”的时候,当场呕吐了起来。他实在是欣赏不来那畸形双脚到底有什么样的美感,因此哪怕赵氏容貌其实十分秀丽,他也全无了半点的兴趣。

郭登科婚后第二天出逃的行为让太爷爷极为气愤,赵家听说消息也来兴师问罪,不过两家都是有头有脸的人,总不想这事儿闹的太丢脸,尽量还是把郭登科叫回来继续过日子此事也便是算了,在大人们眼中孩子不过是因为顽劣罢了,太爷爷只要断了郭登科的钱财供给,在外面活不下去的郭登科自然会在山穷水尽之下回家。

结果太爷爷和赵老爷都小看了郭登科,在当时一百人九十八个都是文盲的大局势下,从小接受私塾教育十六岁外出学新学归来的郭登科可谓是天之骄子,这样的人才怎么可能会饿死呢,当时的新文化的浪潮正在席卷天下的读书人,这场新文化运动可谓是年轻人的天堂,郭登科思想激进前卫,文采也是斐然,很快便在省城声名鹊起,与当时的齐思远,陆天明,李翰林,并称中原四大才子,可谓是英雄年少风流人物出尽了风头,他的文章经常刊载在当时的报纸上。

太爷爷看到儿子的文章刊载在报纸上,听着吴管家带回来孩子的消息,一时之间也不知道是该高兴还是如何,而且年轻人新时代的东西太爷爷也不懂,但是作为老父亲,看着儿子取得成就自己多半是欣慰的,只是苦了那刚过门便守了活寡的儿媳妇儿赵氏。

从来都不是人造就了时势,而是时势造就了人,当时虽然中华民国建立,然而局势却并不太平,笼统的来说那可谓是一个半资本主义半殖民主义的畸形社会,列强和新旧的资本家控制着国家的命脉,觉醒的年轻人可比现在的愤青要更加的厉害,矛盾也日渐的突出,抵制洋货,爱我中华,实业救国等等的游行此起彼伏,作为当时中原才子的领袖人物,郭登科自然不满足于狂喊口号,他决定跟当时的齐思远一起搞实业,以实业救国。

做实业就需要本钱,文人的风流能让郭登科在外衣食无忧却不足以支撑他大搞实业,于是郭登科便回到了家里,慷慨激昂涂抹横飞的在太爷爷面前讲述他的宏图远瞻伟大抱负,把年轻人的热血和闯劲儿发挥的淋漓尽致,郭登科在外面的演讲总能让年轻人热血沸腾,他相信自己的远大计划绝对能让太爷爷马上出资相助。

岂不知太爷爷也是一生商海沉浮大起大落的人物,郭登科年轻气盛不知江湖险恶,他的慷慨激昂在太爷爷这样的老江湖面前显的那么的稚嫩,太爷爷知道越是动乱的世道生意越是难做,不然他也不会退出商海。

不过为了不打击自己儿子,太爷爷答应郭登科只要他好好的跟赵氏过日子,等有了孩子,自己便出资给他去做生意,这个郭登科哪里肯答应?不过郭登科这慷慨记录的言论却是把赵氏给说动了,虽然郭登科从未看上赵氏,赵氏却早已对郭登科这个思想前卫激进的风流少年痴迷无比,赵氏拿出了自己的嫁妆支援郭登科,眼见着这点嫁妆不够,赵氏还陪着郭登科游说太爷爷和自己的娘家,两家人拗不过小两口,加上郭登科在当时的确算是很有出息的孩子了,最后郭登科拿到了郭家和老丈人家资助的第一笔创业资金投身商海,与齐思远一起搞实业。

两个毫无做生意经验,用现在的话来说不过是两个只会打嘴炮的少年很快便为自己的自大付出了代价,俩人非但把本钱赔的血本无归,还欠了一屁股的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