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着人出了山门后,宋老汉才纳闷道:“这几天也没见你出过门,咋就给办妥咯?”
“咋没出过门,那天不是进了趟城嘛。”
上回去慈幼院,发现那先新招了个先生,宋绵竹便动了心思。
临走问过孙勉,他还有没有其余同窗,想要找份教书的活儿。
一般得是秀才,才能有资格开私塾,童生则差点意思。
但宋绵竹不在乎那个呀,乡下孩子启蒙而已,多是为能识字便成,真有那本事考学的,以后再送去书院呗。
得到的答案,自是让人满意,孙勉相熟的同窗不多,但文成书院学子多呀。
尤其是帮忙抄书那些,对乔河村印象颇好,对竹简事也知一二。
当是觉得去那教书挺好,既能赚钱贴补家用,亦不耽误平日读书。
更别提,小姑娘还提出倒班制,五天一换班,在村里住五天,便能回城五天。
有这时间,可以回家看看,亦能有空闲去书院请教师长。
学子们一听,当即有好几位表示愿意,这主意听着新鲜,但甚合他们心意。
乡下私塾请先生,多是找年纪大的老教习,那叫一个事儿多呀,想找到合适人选是真不容易。
因而,村长才多有顾虑,生怕给人应下后,到时候再找不到先生,岂不是白忙活嘛。
偏偏小姑娘不走寻常路。
她就喜欢年轻小哥哥,多养眼呀,显得村里朝气勃勃。
找那么多老头有啥意思嘛,还嫌村里老人不够多吗,到时候说不得还要人伺候。
谁也不知道,只几句话的工夫,她便办成了件大事儿。
这日,粮食终于收得差不多,紧接着又是播种。
宋绵竹习惯性蹲在田埂上,瞅着在学习的沈河犯嘀咕。
打那回进城,他便恢复神出鬼没,上午帮忙干农活,吃了午饭便消失,晚上踩着饭点回,也不知去哪儿猫着哩。
老两口在粮仓清点。
“东西都分好了吧,听说今儿会有人来取。”
“分好咯,那边一堆是交税用,那边留着播种,咱家要吃得运回宅子里,剩下的全能给带走。”
说着说着,金氏难免犯起心疼。
恁多粮食要送人,可不心疼嘛。
但是吧,虽不知道孙女打着什么主意,总归跟灾民有关,且当积福行善吧。
自家能有今天,多是托孙女的福分,她那么有福气,肯定是上辈子好事做多,那这辈子咱也不能拖后腿嘛。
宋老汉清点完,直起腰身,溜达到门口。
“眼瞅着要晌午哩,咋还没见着人来?”
“急啥嘛,就是进了村,也得先收旁人家,属咱家在最里面,粮食最多,肯定放在最后面。”
金氏也走过去,探着头张望,没想还真见着一人走过来。
“唔,那姑娘是扶秀吧?”
“好像是她。”
“呦,舍得回来看大娘啦,你说你这孩子,一走就不见影儿,连贺小哥回来,都找不见你!”
扶秀才刚走过去,没来及打招呼,便被金氏拉住往里走,不由浅笑道:
“怪我,图书馆刚开张,有些忙,这不得了消息,便赶回来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