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秋之后,天气渐渐凉爽。林亦书也不再那么烦闷,恢复了闲暇的时候在府里做干花香囊的日程。
这日,前头突然来通传,谢先生有要事向王妃禀报。
谢于清担任姜玉决的第二位夫子已经有半年多的时间。前几日听说,谢于清准备在近日出题对姜玉决这段时间的学习进行测验。此番多半是因为测验结果来的。
这般想着,林亦书将人请了进来。
“见过王妃。”进来之后,谢于清按规矩向林亦书行礼,余光瞟到了林亦书正在制作的香囊和干花,内心有些意外,不过这再次坚定了他要找王妃洽谈的决心。
“先生请起。”林亦书让他免礼后问道,“不知今日是因为何事?”
“早前微臣向业明和铭源打听过了,他们都说王爷与王妃是快言快语的直爽之人。微臣便直接问了,王爷与王妃想把大公子培养成哪种人?”
“先生何意?”对方提起的话题有些出乎意料,倒让林亦书多了几分好奇。
“大公子是才资卓绝,天赋异禀之人。但是最开始没有人正确引导,致使他的一些观念已经定型。按理来说,以冯兄的才学,教导一个幼小的孩子启蒙绰绰有余,可是他想尽了办法,也没能改变大公子的内心的观念,反倒让大公子无师自通学会了巧妙的隐瞒。这也是冯兄为何在王爷与王妃让我任教的时候没有反对的原因。”
谢于清递给林亦书两份答题纸,两个题目一样。只不过,一个是冯业明年初备考的时候集中给姜玉决准备的小测题,那个时候林亦书还帮忙盯着姜玉决做题来着。一个是近日谢于清出给姜玉决的题。
看完两份答卷,林亦书明白了谢于清为什么说姜玉决学会了“巧妙的隐瞒”。
同样的题目,他写给冯业明批阅的答案将他所学过的课文结合起来,引经据典,总体思路框架是比较大的,这也是冯业明一贯喜欢的文风。写给谢于清的则结合了他近日所思所想所见,由小见大,总体来说是比较实际的风格。这两份答案里,只有两个老师的喜好,没有姜玉决自己的想法。
“莫非先生是故意出的以前冯先生出过的题目?”林亦书拿着两份答卷对谢于清说。
“确实是故意的。微臣以前在家乡也曾教过启蒙阶段的幼子读书。他们没有一个人比大公子学得快,也没有哪个孩子在这样的年纪就能分辨出不同的先生有不同的喜好。大公子不仅能分辨,甚至能投其所好,这番敏思,着实可怕。所以,微臣今日有此一问。”
谢于清停顿了一瞬,仿若下定决心一般地说道,“如若王爷与王妃打算将来让大公子入朝堂掌弄风云,那目前这样任其发展并无不妥。但是,如若王爷与王妃想让大公子将来成为一个对社稷民生有益的将相之才,那现在这种情形应当尽早干预。”
谢于清的话如当头棒喝,林亦书以前从未细想过这么多。进朝堂,前世的姜玉决和石元芪都没有选择。只能入局去争去抢,去把安亲往王府的荣耀重新挣回来。
现在情况大不相同。小石头跟着玉梨和燕棠,除了医术日益精进,脾气跟之前在宴春山初见时的小孩子脾气并无不同。而姜玉决,除了对着她和萧啟墨的时候话多一些,其余的时候几乎跟前世的世子一般无二。只有决儿在按照前世的轨迹成长。可怕的是,她竟然习惯了,并没有发现不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