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族子弟于太学中蒙混度日,不学无术。”
“皇上不放心将天下交于此等庸人管理,遂接受太傅提议,另开洛阳书院,广纳天下才子。”
陈绮陌暗暗点头,回转过身看他:
“那你可知,此次洛阳书院招生的对象都有哪些?派往书院的先生又有哪些?这些先生为人品行如何?”
当初负责遴选往洛阳书院教书的先生官员正是秦朗。
提起此事,他神采飞扬,滔滔不绝。
“此次洛阳书院,主要招收大兴境内三十二郡州内所有贵族富贾之子弟。”
“沿孔子‘有教无类’的思想,此次还会招收部分贫苦人家的子弟。只要其有大智慧、大才能,皆可入书院就学。”
陈绮陌挑眉,深深地看了他一眼。
李忘生毫无所觉,继续侃侃而谈:
“至于派遣至洛阳书院的教习先生,皇上采纳太傅之建议,以官学博士与私学先生相结合的方式来组建一支兼容并蓄的教师团。”
陈绮陌眉毛一挑,难得来了兴趣,问:
“官学与私学结合?怎一个结合法?”
李忘生迅速拿过纸笔,在上头快速写画:
“长期以来,大兴以分封诸侯统治整个国家。因此,大兴国内官学建树寥寥,诸侯国内私学却收获斐然。”
他以洛阳书院为例。
洛阳地处司州,原本为河南王封地。
他为了保证封地内百姓安居,建立洛阳书院,令贤达于书院内对就学孩童施以教化。
如今,洛阳之地已鲜见目不识丁之徒。
人人识字,并人人以读圣贤书为人生至高之追求。
谢渊明最初拿到河南封地,很是惆怅。
但见当地百姓在河南王的带领之下,上下一心,安适和顺,顿时尝到了教化万民的好处。
因而才有了他接纳太傅建议,开启洛阳书院的事。
陈绮陌听完李忘生的叙述,微微一笑:
“此事皆在我意料之中。”
李忘生顿时疑惑:
“大娘子总是对世间之事,都有一种超然的通透。你不妨与我细说,这洛阳书院在你看来,又有何门道?”
陈绮陌坐在桌边,指着他画在纸上乱糟糟的一团,说道:
“听君一席话,我大概理解了皇帝开洛阳书院的原因。”
她顺手拔下头上的玉簪,墨发飘然而下。
忽然的美,让李忘生怔愣一瞬。
陈绮陌没注意到他的异常,用玉簪在桌案上的砚台内蘸了墨,抬手在纸上划着:
“首先,开洛阳书院是为了使官学与私学互通成长。其一,可使大兴有更多良才驱使;其二,可令天下良才皆得到统一的一套思想体系。”
说穿了,谢渊明这是无师自通,搞出了华夏历史上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那一套。
且不论他这一次想扶植的是百家之中哪一家的思想,若这思想被肯定,并且被树立了,自然可以实现“大一统”。
李忘生看着沈大娘子,满眼钦佩。
[大娘子所言,与皇上同我说过的话,实在相差无几!]
他很好奇,这样的奇女子怎会生在商贾之家。
他更想了解,这样的女子是如何长成的,她的过往如何。
陈绮陌只给李忘生说了一部分猜想,更深的猜测被她埋藏在心中。
比如,谢渊明以官学入私学,不单单是为了官学和私学互相成长,更重要的是——
他想把自己的思想以官学博士的嘴传达给受教化的生徒,让他们自小就信奉君权神授。
这一场改革,较之华夏历史,迟了近三百年,却实在是历史的必然。
陈绮陌由此不得不深思:
谢渊明作为一个被诸侯王和世家针对的皇帝,他妄想大刀阔斧地实行教育改革,会有多少人买账?
这一次洛阳书院提前招生,又有几分是反对皇权者的手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