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韩这个可不能乱说。”张玮纶提醒韩孔雀,他们刚才虽然还有点疑问,但现在已经一致认为这是一件康熙的仿品,现在韩孔雀这么说,可不止是要打福田佳明的脸,连他们也中枪了。
韩孔雀看着张玮纶,但秦大可此时却又点了点头,所以他直接接着转头,看着福田佳明,认真的道:“有蛤蜊光并不能绝对推断彩瓷为真!只能说,有蛤蜊光,极大多数的彩瓷都是老物。”
“哈哈,真是个笑话,你这是在标榜你们的造假技术高明吗?如果是这样,我还真要见识一下,你们是怎么制造出需要几百年才能形成的蛤蜊光。”福田佳明道。
有人认为瓷器上蛤蜊光,是由于釉色中一些金属元素,历经近300年左右的岁月,渐渐游离到了瓷面上,因此而形成了蛤蜊光。
由此断言:清康熙、雍正朝以上年纪的瓷器彩色釉面,才有可能出现这种蛤蜊光。
但这不是绝对的,在实际收藏过程中,不仅在清中期的嘉庆朝瓷器粉彩釉面上,发现过这种带点神秘色彩的蛤蜊光,就连只有一百多年的同治、光绪年间的一些彩瓷,也有个别出现这种光晕。
也就是说,蛤蜊光的出现,需要一定年纪,但不一定要等到250年以上,当然,也有的古瓷,年纪不小,却没有出现这种光晕,因此,蛤蜊光也不是判断古瓷的绝对的惟一依据。
但是,根据蛤蜊光来判别古瓷真伪,在目前来看,还算是个比较重要,比较可靠的手段之一,这也是福田佳明在看到蛤蜊光,就认为这件盘子肯定有年头了。
这不能说错,但,单靠这个来判定,肯定是不全面的。
“看看这件瓷器的表现,真蛤蜊光在侧光下若隐若现,如虹似霞,像是具有生命一样,闪闪烁烁,显得十分灵动,这种表现是那种假货能够相比的吗?
尽管目前市场上,也出现了仿古者,以某种药水浸泡等手法,制造假蛤蜊光来仿造古瓷,但和别的制假手段同样难以避免地产生缺陷:假蛤蜊光也和假包浆、假火石红一样,不够自然,缺少灵气。
假蛤蜊光显得呆板生硬,而真蛤蜊光在侧光下若隐若现,如虹似霞,像是具有生命一样,闪闪烁烁,显得十分灵动,说得通俗一点,假蛤蜊光和假火石红、假包浆一样,是死的,而真蛤蜊光是活的,这样的表现,你们认为有人能够仿造出来?”
明成海此时低声对韩孔雀道:“是不是光晕?”
他刚说完,就被秦大可拉了一下,李成和也看向他,韩孔雀知道,明成海和张玮纶,都没有看出异样。
韩孔雀摇头:“不是光晕,是确确实实的蛤蜊光。”
韩孔雀知道明成海的意思,蛤蜊光现代仿制的差劲,可光晕可仿制的不差,现代景de镇所烧粉彩瓷器都有光晕,是因为烧造温度的关系。
但若能细心比较、甄别和体会,能对老的光晕和新的光晕的物理表现仔细观察,它们两者还是有所区别的,这一点亦不失为鉴定彩瓷真假的好依据,尤其是明代五彩。
油光完全不是签定真伪的依据,其形成原理与瓷器本身无关,在此提及油光,主要是不要误把它当作蛤蜊光或光晕。”
“光晕”,在许多陶瓷著作上指的是由于年代久远,彩料“本身上”产生的一层彩光,不是在白釉上的。
这类现象主要产生在明代五彩上(以“枣皮红”为明显)和清代、民国的五彩、斗彩和粉彩上。
“油光”其实是油污之类在瓷器上的物理呈状,或在白釉上,或在彩料上。理论上讲,在历代瓷器上都可以形成。
为什么说“有蛤蜊光并不能绝对推断彩瓷为真”呢?
主要是因为韩孔雀发现,这件所谓的“康熙仿永乐甜白釉暗刻龙纹五彩盘”,其毫无疑问为老盘后加彩,虽然彩料是新工,但却有真正的蛤蜊光。
这件的确是一件康熙时期的五彩盘子,但由于彩料被侵蚀破坏,作伪者干脆将彩料洗去(由于五彩是低温,现在景de镇已经做得到这点),沿着蛤蜊光的轮廓线,在里面后加上五彩,于是便形成了上述的怪异现象。
盘子上的材料是新加上去的,但蛤蜊光却是真的。
“老盘后加彩?”除了秦大可和李成和,其他人全都惊讶了。
韩孔雀肯定的道:“应该是这样,盘子肯定是老的,但这是典型的老盘后加彩,只要仔细看,彩是否把先前的一些划痕覆盖住了?
那就可以断定为后加彩,我想新彩和老彩,几位前辈不会分辨不出来吧?所以,只要不被蛤蜊光迷惑,鉴定这件盘子一点难度都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