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画如果遇到识货客,画价自然还要高出不少。
比如,郑板桥在考中进士前,雍正十三年(1735)早春时节,到扬、州郊外踏青,无意中来到一户人家,看到墙壁上贴着自己的词作。
正当他洋洋得意之时,户主大妈拖着她的闺女饶姑娘出来。
听说眼前的这位相公是大名鼎鼎的郑板桥,饶姑娘大喜过望,深情地说:“久闻公名,读公词,甚爱慕,闻有《道情十首》,能为妾一书乎?”
郑板桥大笔一挥,写就《道情十首》,还另外题了一阕《西江月》赠给她:“微雨晓风初歇,纱窗旭日才温。绣帏香梦半蒙腾,窗外鹦哥未醒。蟹眼茶声静悄,虾须帘影轻明。梅花老去杏花匀,夜夜胭脂怯冷。”
老大妈听说郑板桥丧偶,主动提出将小女儿嫁给他。
郑板桥见排行第五的饶姑娘年轻貌美,聪明伶俐,又是自己的铁杆粉丝,心里自然高兴,说了两句客气话后,便愉快地答应下来,并相约两年后他中了进士,再来迎娶。
这件事被江、西商人程羽宸知道了,他对郑板桥非常崇拜,拿出500两银子替他作聘金交给饶家。
两年后,郑板桥自京城回来迎娶时,他再送500两银子给郑板桥,作为娶新媳妇的费用。
这则佳话,并非出自官方记录,也不是坊间的无稽之谈,而是乾隆十二年郑板桥在山、东任上,困在济、南乡试“锁院”时,写在《板桥偶记》中的自述,这段文字,多数板桥文集均收录,应该具有较大的真实性。
当然,程羽宸的银子不是白送的,补偿代价是郑板桥的字画。
但这位姓程的商人,是个很知趣的人,他索画要看名士的心情,“板桥略不可意,不敢硬索也。”
商人讲究将本求利,估计程与画家的交往,不会是桩赔钱买卖,郑板桥一定给他相当数量的字画。
这批字画,每张的成本价不高,假如传给后代,保存到现在,那就大发了。
这里,我们不妨犯傻来换算一下:乾隆年间一两白银大致可以买到一石大米(约150市斤),1000两白银则可买回15万斤大米,按如今每斤大米2元的市场价计算,就相当于30万元。
以30万元的代价,换得郑板桥的几幅书画,成本便宜得很!
郑板桥同样值得,用自产书画换来貌美娇妾,不算是赔本生意。
这名饶氏,后来果然成为郑板桥晚年生活中的忠实伴侣。
再说画价,对照如今天价的《竹石兰蕙图》,区区30万元,简直就是小菜一碟,拍卖佣金还不止这些呢!
“《竹石兰蕙图》啊!我倒是对这幅画很感兴趣。”卫长青看着这幅画,眼中闪过一丝光芒。
“恐怕对这幅画感兴趣的人不少。”吴二叔在一边笑呵呵的道。
李大爷笑着开口道:“这幅画确实有很多人感兴趣,只不过价格没有谈拢。”
韩孔雀看卫长青的表现,好像都对这幅画感兴趣,不过,他总觉得哪里有问题。
韩孔雀看向卫长青,卫长青给了韩孔雀一个十分隐晦的表情。
看到这种情况,韩孔雀一愣,这幅画肯定是一副赝品,这一点恐怕卫长青也是知道的,既然知道了,卫长青还表示有兴趣,那么只能说明这幅画之中,还有什么是他没发现的。
韩孔雀心中一动,放出了灵识,感知了一下这幅画。
这幅画虽然不算厚,但也有一定的厚度,只不过这幅画怎么厚,也只不过是一幅画,所以韩孔雀没有像那尊佛像一样,用灵识感知一下,现在一看,这幅画却和刚才的佛像一样,都是内有乾坤,这也就怪不得卫长青要感兴趣了。
“《竹石兰蕙图》?”韩孔雀故作疑惑的问了一句。
卫长青笑着点头道:“不管是哪一幅,价格都不会低了,不过这幅既然存在争议,肯定让其价格大幅度贬值。”
李大爷此时叹了口气道:“如果不是价格太高了,这幅画也不会到现在还留在我手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