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六十二章 以进为退(2 / 2)

北宋大法官 南希北庆 3651 字 9个月前

半响过后。

张斐终于憋出一句话来,“我想上茅房。”

“张庭长这边请。”

蓝元震笑吟吟道。

这拖了半天,可算是挨到会议开始,张斐非常低调地尾随大臣们入得大殿,蓝元震告诉他,站在最后面就行了。

虽然他的权力不小,但品阶很低,穿得都还是青袍。

赵顼来了之后,也没有什么三跪九叩,毕竟这不是大朝会,只是一个枢要会议,大臣们很随意地行得一礼。

吕惠卿、邓绾他们率先站出来,狂赞王韶在熙河地区取得的战绩,旋即又狂吹赵顼英明神武,这是自太祖太宗以来,最大规模的一次领土收复,光凭此番丰功伟绩,足以与太祖太宗媲美。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反正吹的是天花乱坠。

毕竟这是自熙河大捷传来之后,赵顼第一次召开会议,这必须得吹嘘一番,关键这也值得吹,这功劳实在是太大了。

保守派则是默不作声,冷眼相待。

有点点酸!

赵顼当然也很开心,当即就下令,加封王韶为左谏议大夫、端明殿学士,知熙州,总管熙河路军政,同时要大赦天下,还要给大家放三天假,庆祝庆祝。

气氛要搞起来,要将这番功绩给坐实。

刘述突然站出来,道:“启禀陛下,虽然王宣抚使在熙河取得大捷,但由于他贪功冒进,并未考虑到后勤补给,以及在战争中,导致西北民力损耗不小,陕西诸路已经难以负担整个战线的补给。”

赵顼神色一变,皱眉道:“一直以来,边州百姓,都受到熙河吐蕃、羌人的袭扰,日积月累,其损耗是远胜于此战,如今能够一劳永逸,可避免中原腹地百姓再受袭扰,朕认为这是值得的。”

赵拚道:“陛下所言甚是,但如何解决前线的补给,乃是当务之急,西北百姓常年遭受战火侵蚀,已无力负担。”

王安石站出来,道:“关于此事,王宣抚使在奏章已经言明对策,就是派张庭长前往当地建设公检法,利用公检法来维护当地稳定,同时利用熙河交通要冲的位置,开放贸易,从中获取军费,减轻西北诸路的负担。对此,我也非常赞同。”

一大帮人立刻站出来,纷纷表示赞同。

清一色的革新派。

保守派反倒是一个人都没有站出来,他们都傻眼了。

到底司法改革,是谁的政治主张啊!

但懂的人都懂。

他们就是不愿意让张斐待在京城,一旦张斐进入检察院,谁还睡得安稳,而且他们怀疑,张斐若留京城,就是针对东京地区进行改革变法。

那地方多危险,天天有人叛乱,非常适合张斐前去。

这时,司马光突然站出来,“陛下,公检法绝非是万能的,不可能去到那里,就能够解决问题,而且熙河的问题,主要在于我国财政入不敷出,难以维持对外兴兵,而非公检法能够解决的。”

王安石立刻道:“自庆历一战后,我朝一直坚守防守策略,可结果就是边境百姓,经常被袭扰,整日处在惶恐之中,若不打出我军气势,西夏、吐蕃、羌人更会有恃无恐。”

司马光道:“关于这一点,我倒是赞成,这才是熙河一战,最大的收获,就是能够威慑周边。

可若是再进一步,那不管是西夏、还是吐蕃,就得考虑到自身存亡问题,那他们一定会奋力反击,而我朝财政,暂时是不可能负担得起大规模对外用兵。

张庭长在河中府,费劲千辛万苦,建设公检法、税务司,使得当地民生有所恢复,倘若因战事,而又增加百姓负担,那么公检法也将会失去民心,一旦河中府百姓都开始质疑公检法,那么又如何能够在熙河地区建设好公检法?”

言下之意,这一战的成果我也认同,但不能继续下去,财政根本负担不起。

文彦博也立刻站出来,道:“陛下,司马学士所言甚是在理,当下国家内部正在经历变革,且有所成绩。而减轻百姓负担,乃是变革成功的关键,如果对外兴兵,必然会加重百姓的负担,也会使得变革面临失败,老臣恳请陛下当以国内民生为主,待国力恢复之后,再做打算。”

吕惠卿立刻道:“如今我军士气高昂,倘若休兵,只怕会影响到我军士气。”

吕公着道:“士气是在于能否论功行赏,一旦穷兵黩武,那就只会失败收场,前线刚刚取胜,后就方立刻告急,可见我国目前并未应付大规模战争的准备。”

陈升之道:“虽说好战必亡,但是忘战必危,边境安危直接关乎国家的存亡,这岂是金钱可估量的。”

富弼道:“枢密使言之有理,有道是,故国虽大,好战必亡。更何况我国国力尚未恢复,更应该小心谨慎。”

国力强盛,好战尚且必亡,就我大宋现在的国力,别说好战,开战都勉强。

曾公亮站出来道:“但是熙河大捷,使得我军在西线取得绝对的主动权,这决不能拱手让人。虽然此时不宜再更进一步,但我们可以先巩固熙河地区,然后逐步收复中原故地。”

他是宰相中,为数不多支持熙河拓边战略的,他认为该打还是得打,老是缩着,别人不打你打谁。

话说回来,这些宰相其实都已经做出一定的妥协,目前只是演给别人看。

赵顼点点头道:“诸卿说得很有道理,必须立刻对熙河将士论功行赏,维持我军士气,也不应对外表现出乏力之势,以免心怀不轨之人,趁虚而入。

同时国内应该赶紧革除弊病,恢复国力,恢复民生,避免再出现此类状况。”

“陛下圣明。”

一干宰相齐声说道。

这番话就表明国家重心,还是应该放在国内,对外扩张,暂时先停一停,但是已经拿下的故土,就必须要扞卫好,同时要保持在当地的军事威慑。

反正就是各退一步吧。

也不继续对外兴兵,但大家也得同心协力,巩固对熙河地区的控制权。

赵顼目光一扫,道:“张庭长可有来。”

“臣在。”

张斐先是下意识举手,发现不妥,赶紧放下手来,站出来,拱手一礼。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赵顼并未在意这些,道:“王宣抚使对于张庭长在河中府的政绩,是推崇备至,张庭长可愿为朕再去一趟西北,在熙河路建设公检法?”

张斐是信心百倍道:“能够为陛下分忧,那是微臣的荣耀,微臣当然愿意前往。”

赵顼欣喜道:“那你可有信心,治理好熙河路?”

“臣有十分的把握。”

张斐自信满满道。

大家纷纷侧目看向他,十分的把握,这小子当真这么厉害吗?

还是又打算搞什么歪门邪道?

赵顼忙问道:“卿有何良策?”

张斐道:“其实治理熙河路的关键,就在于如何去除当地酋长的兵权,只要将解除他们的兵权,那就能够稳定住当地的局势。”

此话一出,吓得不少大臣脸色发青。

“你这纯属胡来。”

陈升之立刻道:“那些酋长手握十几万士兵,他们岂会甘愿被解除军权,你这做的话,就只会促使当地变得更加混乱。”

张斐是非常强势道:“当断不断,反受其乱,明知根源在此,若是不治,又如何能够治理好当地。

等到他们反叛,我们付出的代价将会更大,就不如先下手为强,而且这都不需要明言,因为那些酋长肯定是会违法的,只要公检法严惩不贷,就能借此除掉他们。”

这番话吓得孟乾生他们都傻眼了。

他们是想张斐去送死,但是你要这么搞,整个熙河成果,可能都会灰飞烟灭,这就不是送死,是要将我们都带到沟里去。

“严惩不贷?”

尚不知情的曾公亮都忍不住道:“你说得倒是轻巧,可他们又岂会坐以待毙?”

张斐道:“当初河中府裁军之时,也有许多人表示担忧,但如今如何?什么事都没有发生,公检法能够在当地很快获取民心,只要民心所向,他们纵使反叛,也撑不了多久的。”

吕惠卿站出来道:“张庭长,此事还是一步步来,不可操之过急。”

张斐道:“我的建议,是基于他们违法的基础上,如果他们违法,还不惩罚他们,那公检法也难以建设,这是杀鸡儆猴,一举两得。”

气氛一度非常尴尬。

这个庭长太猛猛了。

能成吗?

风险太大了一点吧!

赵顼也是故作纠结。

他当然也想解除那些大酋长的兵权,但问题是,目前根本不可能。

司马光见张斐演得差不多,站出来道:“陛下,张庭长虽然才华横溢,在律学上的造诣,更是令人望其项背,但是张庭长到底缺乏经验,又未经战事,还需要一番历练啊。”

张斐郁闷道:“司马学士,其实我很有把握的。”

司马光皱眉道:“你闭嘴。”

张斐郁闷地挠挠头。

赵顼赶忙借坡下驴,又问道:“司马学士有何建议?”

司马光立刻道:“臣以为可派蓝田县吕大均和河中府法援署范镇前往。”

吕惠卿神色一变,立刻站出来道:“此二人皆不合适,吕大均不过一个乡绅,在治国上面,毫无建树,这难以服众。

而那范镇的话,哼,他上回肆意造谣,诋毁新政,岂能再用。”

司马光抚须笑道:“吕大均虽是一个乡绅,但是他熟知公检法,并且提出《蓝田乡约》,解决了乡法与公检法矛盾,足见其在律学的修为。

而熙河路是吐蕃、羌人、汉人杂居,他的才能非常适合熙河的情况。

至于范镇,他乃御史,可闻风上奏,何错之有。如今他在法援署兢兢业业,为许多百姓讨回公道,同时他为官数十年,经验丰富,也擅于应对百姓所面临的各种危机,这便是张庭长所不具备的。”

刘述立刻道:“陛下,王宣抚使的建议,非一日之功,但目前的情况是,当地百姓面临着生存危机,需要安抚和救济,而这方面,范镇是政绩斐然。

官府先得帮助当地百姓走出危机,还当地百姓一个安定的环境,然后才能进行通商,否则的话,贼寇遍地,纵使政策再得当,也无法进行通商。”

许多范镇的老友全部站出来,表示支持。

赵顼稍稍点头。

吕惠卿却有些着急,不免看向王安石。

王安石站出来,道:“陛下,方才张庭长言之有理,当地的大酋长享受惯了自治权,公检法若去,只怕会引发他们的不满,臣建议先在当地规划一个贸易重镇,然后在此重镇试行公检法,亦可避免其中矛盾。”

革新派的大臣,紧张的神情,稍稍缓和几分。

这等于是画个圈,束缚住范镇他们。

但换而言之,也就是答应让范镇他们去。

保守派那边对此本就没有把握,他们也是乐于接受你画个圈。

双方在这个问题上,终于达成一致。

“此事就交予司马学士全权负责。”赵顼拍板道。

司马光立刻站出来道:“臣遵命。”

赵顼突然又道:“至于张庭长么,富公曾建议,让张庭长暂且到京城检察院任职,因为青州正在进行债务重组,而此法就是张庭长提出来的,立法会也需要他的协助。朕也觉得富公说得很对,张庭长,你就暂时检察院任职吧。”

张斐心有不甘地拱手道:“微臣遵命。”

“今日会议到此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