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十八人团体穿过山洞发现自己穿越时空来到明末倒也是没有头脑很热,即刻全体一致准备取而代之,反而在吴世杰的提议下冷静思考后觉得先采用扶明一阵,慢慢改革到符合他们利益与观念更可取。
只是吴世杰的方案也是要取决于许多外部因素,首先是如何接触与说服天启,这方面此时众人讨论过也没什么好办法。那乃因为他们实在因初来乍到,实力有限的关系的关系。
大人家一句顶万句,有的人一句顶一句,他们此时在罗家岙及生意伙伴中说话有力管用,到上面人微言轻一句别说顶一句,连放屁都不如。
好在这事还有时间,最后与最佳介入点是救回天启濒死的命,救命之恩总好说话一点。倒是魏忠贤这个人如何处理比较麻烦,所以拟定优先助明改革的的决策众人仍然不能就这问题找出办法。
对魏忠贤的历史评价原来一片讨伐之声,乃是有名大反派,名声之臭完全可以遗愈万年。近年也有洗白之声,称他至少比东林好,不过那个洗白乃是无名之辈的反思,其中虽然一些人有实事求是、客观分析的成分或意思,但大多数还是情绪化的辩术为主。
关键也是历史细节太少并早已扭曲,加上他的身份自带有反派光环,与政治正确下的评价本来就负面属性。这不是说他乃被冤枉的好人,只不过是他没有那么坏,他的坏被放大的因他的政敌成为笑在后面的人,并且他们书写了历史而不是魏忠贤。
就算如此穿越众也犹豫是否通过魏忠贤接近天启,还有说服天启后是否要留下魏忠贤,天启是否仅是在利用魏忠贤,还是为了大局肯舍弃魏忠贤。
这个问题是十八人目前为止最不好决定的,有人觉得如果天启能接受他们的改革意见魏忠贤可以为之扫平反对之声,可也有人认为魏忠贤仅是为自己利益而战,这时他的权力达到了顶点,再为他们效忠犬之力不可能,权力受损反噬的可能性更大。
魏忠贤可不是睿智之人,实际上明代权宦王振、刘谨到魏忠贤都是一朝权在手便把令来行,狐假虎威加小手段高明善测圣意而已。他们没有理想只为权势,不知进退与适可而止,一定要身败名裂才死心,当然那时他们确实也是连命也没有了。
这样的人从理智出发十八人中比较倾向后者分析,那就是与之合作不可靠,依靠他名声受损又无益。就是担心除去魏忠贤各方面特别是天启的反应不可控,因为这事有点小分歧加还远不到最后决定时间,所以这些问题众人还在了解、分析之中。
只是他们此时结交的只是商人及一个秀才,时间也短,因而只知道一些明面上的事。比如因历史并未被穿越众影响,六月浙江巡抚潘汝桢请在杭州为魏忠贤建生祠的事照旧发生了。
对这事众人也查过资料,结果度娘上潘汝桢的介绍仅有生卒、藉贯、为官经历,至于他为魏忠贤建生祠一字未著。
如此的历史资料怎能寻求历史真相?毕竟不可能人人去收藏巨量图书,研究专业文献的,而且是这些资料也不好找,十八人有需要也有钱但也没有买到、网上下载到多少,大多数人只能人云亦云或者凭有限资料作出不那么严肃的判断。
当然十八人到这时才几个月,平时其他人都忙,就吕子明空闲一点也要研究为字画化妆与补充历史印鉴,靠他一个人还没有多少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