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商业中心、玻璃厂、水泥厂建设吴世杰他们又忙了许多。只是他们的忙也不是十八人都觉得必须的,至少不认为需要如此速度的人有只是不大可能当面反对。
认为在罗家岙适可而止的人主要是负责现代这一块的人,他们也很忙,从明末带回来的物品变现也不容易。虽然建设明末一个稳定根据地,在明末设立替代工业,必要时出手稳定明末形势这三个基本方针大家都一致,相比之下在现代工作的人与在明末负责分项任务的人才几月就有点认知差异。
这是潜移默化形成的不过他们自己还未觉察,如果旁人就会发现十八人中对明末有的理智一点客观一点,有的感性一些。
如此不同也属正常,关键因素在于明末的一切都是他们自己亲手创造的,付出了心血显得亲切。再则他们在明末处于主人、领导、指导、主角等身份,既有上位严肃又是亲自实干严谨求实。整个性格渐渐在改变,思维方式也是一样。
可是在现代负责出货、采购的人他们的地位虽不一定处处地方需要逢迎、讨好、求人,但不可能高高在上气定神闲。主要是你来我往互相试探,或计较优劣等级各逞口舌之利,学到的国际金融贸易倒是渐渐学以致用了。
发生这样的不同改变很正常的,十八人毕竟刚踏上社会未久各方面并未定型,或正处在刚开始定型时塑性好到一下就会改变,如果四五十岁就不可能才几个月就那么明显。
只是十八人三天二头就会在吕子明这里全体聚会,他们分开时间最长就是在刚开始时明末进京城的几次,其它时间在明末的人都回到吕子明这里过夜。
山洞对面城堡建设完成后因为吕子明这里地方小,有人宁肯睡在明末城堡那里宽畅、空气好,但他们也没有定下谁一定住那里,吃的时候又在一起还几乎每日讨论交流,所以他们自己对这种变化十分麻木,就好象对方就是那么个人,而不是觉得所有的人在这几个月有极大变化。
当然他们的交流畅通而频繁,也没什么原则分距,十八人中一些不同看法没有两派意见,只有具体安排之类有时有些不同看法,在赞成与否上十八人中有些两向趋同性。
还有十八人中其实绝大多数在为明末经营工作,超过十人乃是完全为此忙着,其他人也会多少参与一些,只有二三人才甚少有空。
加上明末这里罗家岙发展虽顺利,不测危机始终存在,没几年又将是乱世,十八人中加紧罗家岙发展的人还是属一致意见,分歧仅是力度多大。
再则十八人年初最幻想的也只在憧憬年收入二三十万,现在每个月少说也有几百万。这还是之前收入要扣下租房与饭钱,现在可是净收入,每月饭钱也比过去月收入多。
这样一算觉得明末那里花钱多了的心又平衡起来,毕竟干什么也要有成本,此时在明末建设根据地、办厂,发展武装等就是成本的一部分。
而且是扣去这个成本他们穿越时空经营仍然是超级暴利,有点不同意见者知道这样的好事也不是一二人能干的,另外处在第一线的人可能考虑更有道理,因而也没有完全反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