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众的态度也影响到了天启,再细想确实是这理由强大却毫无意义。大明十个以上皇帝都是祖制?还是其它通通废除只用太祖朝的?只怕一切恢复太祖朝这些文官又要一片反对之声了。
还好这时商报发力了,商报之前通过连载小说,刊登各地风土人情,介绍商品信息,一些自然知识,后代笑话改编等等,组织一些不大敏感的问题讨论,如早婚的害处,语音太杂要不要统一等等,加上白话文与价廉积累了广泛的销售量与声誉。
价廉的原因在于自己造纸,这木头也便宜,还有机器印刷速度快人工费低。如果雕板印刷木头小事仅一个版面也不知刻多少时间,传统印刷的话速度快不了。
还有印刷书籍木板不坏可以随时印刷,这报纸一期印出去不大可能再次印刷,所以现代采购的胶棍印刷机加活字才是最佳组合。
而且是自己造纸与办了印刷厂后,印刷厂印刷了大量新式教科书如小学生的语文算术,也有四书五经诸子百家与史书加话本小说及引自后代的小说等等。
这些书虽不一定人人满意与喜欢,特别是小学语文及诸子百家与一些人的文集,自然科学书籍更是如此,但这些书肯定是价廉物美的,价廉物美的程度达到无人盗版,因为盗版同样质量亏本太多,质量太差一样价格谁愿意买盗版。
但穿越众的书籍生意还是赚钱的,另外这方面生意也让报纸运送方便不小。可是随着路程这报纸的时效性却是不大高,这个问题只能等航空公司投入运行才好一些,因为那些县城不可能也通飞机的。
而至于商报这时的声誉高乃是这时也没有其它报纸竞争,想竞争也没有较大资本与技术最多一城一省,所以也开始有人试办报纸了,可他们的成本太高,各方面资源太少了。
不仅连载小说,连各种新闻各地新闻也是比不过商报。商报是财大气粗、长袖善舞、技术先进、全方位有基础与实力,所以其他人见不得商报者或纯欲从事者都不大成功,更不可能有全国性影响。
还有这时报纸赚钱比较困难,读书识字人少也不大愿意与不大习惯花这个钱。而后世报纸主要是靠广告收入为主,卖报只不过收回一部分成本而已,如果所有的成本加赢利都靠卖报这报纸购买的人会更少。
因而有些人是看不掼商报,有的人是准备从中赚钱结果都败下阵来。因为商报卖到了全大明,各方面成本都远低于这时代的同行但商报此时也只有四十万份发行量而已。
四十万份报纸在后世只是省级内的小报或一个地区报罢了,至于读者有些单位订阅的可能还每一份也不足一人。但同样四十万份商报却在大明的影响与声誉无人可及的原因,却是因为这时一报者众多。
因为有连载小说就让许多人辗转相借,各种新闻与各地风土人情等也让各处茶馆订了让人以吸引客人。如此一来让民众多了娱乐也长了见识,还知道一些自然科学等,有启迪民智作用外,报纸四十万份受众却远不止四百万。
当然这时大明上亿人口中大多数乡村农民这时候还不一定知道商报的,他们只是从其他人口中知道了一些本来不可能知道的新闻与一些知识。但就这样四十万份商报已经有全国影响力了,那是如春雨润物一样形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