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于没有被选中的瓷器则全部打碎、就地掩埋,也就是说有70%以上的瓷器都在碎瓷片中。
比如在紫禁城西南角,考古工作者便发掘了一处碎瓷埋藏坑,足有2万多片碎瓷片,是宫内瓷器集中掩埋地点。因为宫里的瓷器不能有瑕疵,一旦发生磕损需要集中掩埋,绝不能流散宫外。
据说在景德镇御窑遗址,同样发现了数量较为庞大的碎瓷片,还有不少釉上彩半成品,并发掘出土了部分釉上彩颜料、配制釉上彩的原料等等,而其他名窑必然也是一样。
云舟简单看了一下,两堆碎瓷片中一边比较零散,基本都是小块的且属于瓶身,而另一边能明显看到几个带‘底款’的,如‘大明宣德年制’、‘大清雍正年制’这种,但都是不完整的。
摊贩擦了擦额头上的汗,没等他询问就指着两堆碎瓷片说道:“这堆碎瓷片二十一片,这堆三十一片。嘿嘿,您多挑一挑,没准儿能凑出一件完整的瓷器呢。”
虽然这样说,可谁都知道这种可能性极小。
这些瓷片都是混在一起的,只是按照颜色简单进行了分类,里面包含着不同器型、不同年代、不同纹饰的碎瓷片,需要极强的眼力和见识才能将它们分辨出来。
这就像将十几个拼图碎片全都打乱了,让你拼出一个完整的拼图来,简直无从下手。
最重要的是,这些碎片很多都是残缺不全的,很可能找来找去只能拼出一半或三分之一件瓷器。
云舟在三十块一片的那堆瓷片里扫了一眼,他想找的只有一种类型:明永乐/宣德时期的青花瓷器,而且偏向于瓷碗、压手杯或者高足杯这样小器型的物件。
这是他昨晚反复思考之后的定下的方向。
首先是因为永乐时期郑和下西洋之后,从伊|斯|兰地区带回一种叫“苏麻离青(也称苏泥勃青)”的钴料,这种钴料烧制过程中会使得青花呈现出蓝宝石般的鲜艳光泽、容易晕染并出现黑色斑点,也被称为‘铁锈斑’。
这是永宣时期青花瓷器的一大特色,相对容易辨认;而在明成化之后,‘苏麻离青’这种钴料就用得差不多了,改为了其他青料。
其次是因为压手杯之类的物件器型较小,通过碗沿和杯沿的沿口更容易找到对应的碎瓷片。
如果是大梅瓶、大天球瓶这种器型,碎片多且难以拼凑,以他目前的能力,估计眼睛看花了都找不出来。
云舟在一堆瓷片中慢慢翻找着,有意识的寻找青花瓷器碎片。找到后挑出青花中带有明显铁锈斑的,然后再区分带有口沿、底款或者纹饰较为类似的瓷片,其他的一概不看。
就这样找了大约二十分钟,最终他只在这个摊位上找到了四片符合特征的瓷片:两片属于残缺的底部、两片是口沿附近的。
不过从碎片的形状和纹饰来看,这四片中有两片属于同一件瓷器,另外两片应该属于两件不同的瓷器,是不可能将它们拼凑在一起的。
云舟对这种结果早有预料,倒也没有觉得失望。
他将这四片瓷器单独挑出来让摊主包好,付了钱之后便朝下一个摊位走去。
三个摆着碎瓷片的摊位都已经全部看过了,目前云舟的包里装有十一片明永宣年间青花瓷片,但大多数不是同一件瓷器上的,拼不成完整的瓷器。
现在只剩下那个中年男子所在的摊位还没有看。
少年站在原地犹豫了一会儿,还是走了过去。
中年男人见到他之后眸中带了几分诧异,这个年轻人他记得十分清楚,前两天刚在自己摊位上买了一只仿清代民窑的青花罐,难道他不知道自己被坑了吗?
随即一想,也有这种可能。
毕竟这个年龄的年轻人大多冲动、自负、爱面子,自己认准了的东西不喜欢别人反驳。
没准这个少年特别相信自己的眼光,还没找别人鉴定过,又或者家中长辈的眼力也不怎么样嘛。
中年男人对自己造假的手段很有几分自信,起码那青花罐的盖子是真的,还是官窑的呢,比起市场上那些一眼假的仿品可不高明多了?
他心中得意,看了一眼眉目清朗的少年,既然是自己送上门来的,那他就不客气了。
中年男人刻意保留着自己不过分热情的态度,“原来是熟客,这次想看看什么?”
见少年的目光停留在一堆堆的碎瓷片上,语气淡淡道:“碎瓷片三十块一片,随便挑,不还价。”
云舟“嗯”了一声,弯下腰用莹白的指尖一片片翻开散落的碎瓷片,开始寻找他要的永宣青花瓷。
这个摊位上的碎瓷片比别处更多,或许能有所收获。
摊主看了看即使被伞遮住仍旧刺眼的阳光,心中烦闷,开了瓶冰水咕咚咕咚的喝了半瓶,对云舟道:“你选好了就跟我说,到时候一块算钱。”
说着一边玩手机一边摊在摇椅上扇起了扇子。
这些碎瓷片都是小钱,没有大生意上门的时候他才靠着这些赚钱。三十块钱一片,一百片才三千块,还得去掉从外地送来的运费,远远比不上完整的瓷器利润丰厚。
摊主这样想着,大热天实在懒得招呼对方了。
正因为如此,他就这样错过了一个‘大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