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步,晋王李治写书信到周边的治所求粮,用太子的身份,因为只靠晋王自己的身份怕是拿不到粮食,现在太子是巡视灾情的主官,只有太子的身份才有把握要到粮食,幸好太子的印信在李治的手里,至少以太子的名义写书信是可以的,这里也正好可以安排带走一部分灾民,进一步分化灾民的力量,并且可以把借粮的风声传出去稳定民心,其实李治擅自使用太子的身份是不合规矩的,是可能被追究责任的,但是眼下没有更好的办法,并且得益于李治的身份,只是简单的一封书信,李治相信自己还是可以承担这个责任的。
县臣一脸惊奇的看着这个年轻的女子,之前他只是在初次见面的时候见过如意,当时如意在保护李治的安全,县臣一直以为如意或许是李治的侍女,并且如意平时因为自己的身份也很少说话,现在突然的说出自己的意见,所以震惊到了县臣,但不可否认,如意这样的安排还是很合理的,特别是刚刚自己还有晋王都被灾情冲击的失了心神,这个姑娘还能条理的思考问题,是有点厉害啊,这时李治也是摸着自己的后脑,他也觉得如意安排的很好。
看似合理的办法却没有收到预想中的结果,因为此时李治和如意并不知道他们的对手到底是谁,也不知道对手为他们准备了什么样的阴谋,负责狩猎的队伍因为人数的增加,每天不得不走出更远的距离,但狩猎的成果却是恰恰相反,因为吃不到东西,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走进大山里,猎物也随之减少。
李治送到太子手里的书信还是照常再被传递到皇帝手中,送过来的粮食却没有之前那么多,因为李治再而三的要粮食,并州的存粮也开始不再充足,并且还需要兼顾其他地方的支援,所以这也会成为李治的烦恼。
最严重的问题其实是李治安排到周围各地求援的粮食,虽然李治是以太子的身份写的求粮书信,但是这里不是皇城,一些地方官多多少少都会受到世家势力的影响,这就是世家之前的准备,世家早就预料到太子可能会向周围求粮,所以提早就给各个地方官隐晦的告知,这样一来,地方官员左右为难,对上是太子的命令,对下是世家的警告,他们不敢违逆太子,但同样不敢得罪世家,所以只能做一些合理的自我保护,要不借口筹措粮食需要时间,要不只是给太子不多的粮食借口自己也缺粮,这才是最大的问题,相当于太子,当然现在可以说是处于太子位置的李治被孤立了,让李治的粮食不够吃,引发民变,这是世家的第二步谋划。第一步就是用谣言聚集灾民。
还好信息跑的比粮食快,在李治还没有等到粮食的时候,负责为这件事传信的侍卫就已经把这些消息带回到李治这里,所以李治能够得到的结论就是开源节流的开源恐怕不会有自己想象的那么大作用了,自己能够得到的粮食恐怕没有想象中的多了,同时知道这件事的还有县臣和如意,这就是众人意料之外的变故,也就决定了众人不得不想其他的办法来弥补粮食的缺口了。
几人思来想去,还是县臣想到了一个方向,距离这里不远的地方就是并州王氏的族地,要不自己等人去那里借粮?并州王氏作为一个大世家,应该会有一些存粮的,应该可以借到。(太原王氏,禁婚家七姓十家之一,唐朝顶级世家之一)
李治和如意因为初来乍到,并不太了解这里的情况,现在听说距离这里不远就是并州王氏的族地,李治和如意因为在太子崇文馆学习,也知道并州王氏,因为对于世家有一定的了解也是崇文馆的课学,现在知道了这件事,也决定这件事可以这么做,于是当下就修书一封送往王氏,当然还是以太子的名义,并且县臣认为自己作为地方官,理当亲自上门向王氏求粮,李治也是应允,于是县臣带着李治的“太子书信”奔向王氏,为了以示对于王氏家族的尊重,以及给灾民提振士气,县臣还特别邀请了灾民几位德高望重的人士共同前往王氏,却不知道王氏早就给他们准备好了一出好戏,就等他们上门开演。
县臣一路风尘的到达王氏之后,先是通报了自己等人前来的原因,然后就被一个管事领进了王氏的大堂,此时王氏的一些人正好在吃饭,管事带着县臣走到门口等候,然后进去在一人旁边耳语一番,那人赶紧走过来,寒暄道:“诶呀,不知道是太子殿下的信使来到,在下有失远迎,请进请进,现在也到了吃饭的时候了,几位信使一定没有吃饭吧,先坐下吃饭,来人啊,赶紧给几位信使端几碗饭上来。”
几人赶忙表示谢意,县臣也是抽这个空隙的时间,把李治求粮的书信递给了王氏的主家,王氏开始慢读书信,下人也把饭菜端上了桌,只是出乎县臣几人预料的是,被端上桌的真的是王氏的吃食吗?清可见底的碗底只有一只手可以数清的几粒米,汤上面飘着一片菜叶子,这?王氏作为一个大世家平时就是吃这些吗?这比之救助灾民的吃食还有不如啊,这时王氏也正好看完了李治的书信,看着几人目瞪口呆的样子一脸笑意,在几人看过来的时候又赶紧换了一副悲痛的表情道:“诶,我知道各位都有疑惑,想我堂堂王氏怎么可能会吃这样的饭食,但这确确实实是没有办法啊,在外边看起来我王氏富丽堂皇、家大业大,但这也就是为了维持个世家的体面,其实吃饭的人多啊,张嘴的人多,你再看这大荒之年,家里也没有余粮啊,过得着实也是有些辛苦啊,你看,家里只能吃这些饭了。”顺着王氏家主的手指看向另一边吃饭的王家族人,的确手中的碗里都是一样的清汤粥水。
县臣等人哪里还敢搭话,只是忙说王氏清风让人佩服,实乃世家之楷模。
王氏家主也是一阵谦虚道:“哪里哪里,只是有多少米吃多少饭罢了,不过现在太子殿下为百姓求粮只是怕无能为力了,只能让县臣白跑一趟了,实在是愧疚难当啊。”
县臣也赶紧回答没有这样的说法,说的就是借粮,没有也是正常的。
本来县臣眼看没借到粮食就想赶紧回到处所想办法,可是王氏家主硬是说不能让大家空着肚子来,再空着肚子走,必须得吃过饭再走,县臣等人“盛情难却”,于是在王氏吃了一顿清水粥然后离开,王氏家主把县臣送出堂门就开始留步,剩下的由管事将人送出大门,县臣在走出一段距离后一个回头就看见了王氏家人把自己碗里的清水粥随意的倒在了地上,县臣这是才恍然,难怪刚刚王家人都只是看着自己吃饭呢,这样的饭人家是不吃的,或许清苦只是不想借粮的理由吧,这样县臣也是可以理解的,毕竟王氏再是富有,也是王氏自己家的粮食,就算是有太子的书信也只能是借粮,人家不借自己也没有办法,于是一行人又只能一路风尘的踏上回去的路。
李治在县臣出发之后就在焦急的等待消息眼看着县臣等人回来,却是一个比一个失落的眼神,这是没有借到粮食?不应该啊,按照崇文馆老师的述说,并州王氏是大唐数得着的顶级大世家,这样的豪门怎么可能没有粮食呢?所以是王氏不借?这时县臣也讲述了自己在王氏的经历。李治和如意一阵目瞪口呆,为了不借粮食王氏故意哭穷,在家里喝清水粥?这?世家的家风不该是这样的啊,李治和如意有些难以理解。
世家的家风当然不可能是这个样子,除非他是有所图谋,心怀鬼胎,在县臣离去后不久,王氏家主就把管事叫到了眼前道:“通知他们,可以开始了。”
管事领命下去。
现在就是世家谋划的第三步了,煽动灾民民变了,然后再是第四步,以这里的民变为点,再煽动其他地方的民变,这就是以点带面,全面开花,然后就是第五步,在皇帝为遍地的民变焦头烂额的时候,在朝堂上逼迫皇帝改变之前的很多东西,相信一个识时务的皇帝不会做出跟炀帝一样错误的选择的,这就是世家的最后计划,一场遭遇战的终极计划,在皇帝内忧外患中给皇帝一次痛击,让皇帝回到过去几百年延续下来的老规矩,世家跟皇帝共理天下!
就在李治和如意因为没有在王氏借到粮食发愁的时候,一个陪着县臣到王氏借粮的人悄悄走了过来,如意见势询问道:“老伯是有什么事吗?”
来人犹豫道:“有一件事小的不知当说不当说。”
如意笑道:“没有什么不能说的,有话老伯您就说,是没吃饱吗?我这里还有一些中午没有吃完的饼子,给您吃了吧。”
来人赶紧道:“大人,小的不是这个意思,小的过来是想说,上午我们陪着县臣大人去借粮的时候,小的好像看到了那个告诉我们这里有粮食的人。”
如意好奇道:“哦?是吗?那人也去借粮了吗?”
来人疑惑道:“小的也是在好奇,因为那人不是在借粮,那人是王氏家的管事。”
李治听到这话因为没有多想,也就没有什么反应,只是如意在停顿一下之后,思考了片刻,神色马上一边,但还是不动声色的道:“好的,老伯,我们知道了。”
那人见李治和如意都没有说什么也就告辞离去。
只是等他刚刚离去,如意就一把抓住了李治的衣袖道:“晋王殿下,赶紧写信给太子殿下,就说王氏在煽动民变!赶紧啊!”
这时李治还不懂如意在说什么,什么王氏煽动民变?
如意见李治这样也是着急,于是赶紧道:“之前灾民的不正常聚集,我们一直怀疑是有人故意把灾民往这里引诱,后来有人私下传播不利于皇上的谣言,我们也是在怀疑有人故意煽动,但是苦于没有方向和证据,只能作罢,根据刚刚那位老伯的话,那就证明煽动灾民这件事王氏的管家至少就有参与!这说明王氏对于这次的蝗灾肯定会有所利用,所以要快速通知太子殿下和皇上啊,一定要提早做好应对民变的准备啊!”
等如意把一切说完,李治才把所有的东西联系起来,原来是这样!李治赶紧开始写信,把这件事的前因后果全部写在了书信里,如意在李治写信的时候也是把狄仁杰找了过来,只等李治写完书信就出发,这件事如意只敢悄悄的进行,不然被王氏以及有心之人察觉到,狄仁杰有危险不说,只怕他们也会不顾后果直接引爆民变,于是拉着狄仁杰躲在一边大致对狄仁杰说了情况,并且强调这件事一定要保密,这时李治也已经准备好书信,狄仁杰结果书信整装待发,如意又是强调道:“狄仁杰,十万火急,你这次把书信送到太子殿下手中,一定不要像之前一样转头回来,一定要太子殿下给你一个主意你再回来,不然我们没有应对的措施。”狄仁杰连忙点头答应,然后转身跑向马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