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君集来信,信里写道在吐蕃入侵松洲朝廷决定反击之后,因为皇帝只求此战必胜,作为大将军的侯君集为了求稳,聚集了很多的人马作为主力,这样各式的装备,粮草就需要很长的时间,可是吐蕃犯边就在眼前,于是委派将军牛进达作为先锋先行抵御吐蕃的进攻,只是让所有人都没有想到的是,牛进达居然直接把握战机一举击败了犯边的吐蕃军,吐蕃军也是震惊于唐军的骁勇,不论是装备还是战马唐军都是优于吐蕃,并且得知唐军主力还在奔赴战场的路上,也就有了退意,但也从另一方面证明了皇帝的猜测是正确的,吐蕃的确没有真正对大唐开战的意思,不然就算会败,但肯定不会直接选择退走,毕竟吐蕃还是很强悍的存在,在犯边松洲之前已经接连击败吐谷浑、党项和白兰羌。
侯君集接到吐蕃败退的消息后,还是不敢确定这到底是不是吐蕃的疑兵之计,为了求稳还是带着自己的大军主力来到了战场附近,其实这也是吐蕃的打算,之前只知道唐军善战,但到底是怎样的一番景象并没有直观的了解,现在看着侯君集带来的大唐主力,也是认识到了唐军的强大,百里连营,旌旗遍布,战马奔腾,气势森然,的确是百战之师,这时吐蕃才有了真正的退走之心,这样的大势面前,个人的骁勇已经不值一提,即使吐蕃军各个悍不畏死也不可能冲破这样的洪流,这是量上的差别,更别说双方的装备也不能同日而语,所以开始遣使谢罪求和,并且为了表示诚意,吐蕃王松赞干布直接退兵离开了已经占领的吐谷浑、党项、白兰羌之地,侯君集就是在这样的结果下为皇帝上报了战果,并且隐晦的提及了吐蕃想要和亲的意思,这也是在皇帝的预料之中,这也是皇帝最想要的结果,只有这样他才能腾出手来全力对付高句丽,完成自己的夙愿。
侯君集的消息虽然已经到了,但是吐蕃求和亲的国书和敬献的国礼还在路上,因为出于对唐皇帝的尊重,松赞干布派出了自己的大论薛禄东赞前来长安(相当于唐宰相),所以陪同的队伍堪称浩大,这样的长途跋涉就注定了不会走得太快,可能需要一两个月时间,只是和亲的事已经需要皇帝开始摆上了皇帝的案头。
和亲,这件事对于大唐来说并不是一件不可接受的事情,之前也有把皇家宗室女嫁给异族的先例,也就是在一年前,弘化大长公主被皇帝嫁到了吐谷浑,但是大唐对嫁女和亲的事是不同于汉初的汉匈和亲,虽然都是和亲,但汉初是因为自己属于较弱的一方,对匈奴的和亲是真的求和,而唐的和亲多数时候是在唐击败对方之后的拉拢和控制,甚至是优待,也是用皇家女的联姻以示优待。
只是这一次的吐蕃和亲却不同以往,大唐并没有真正的击败吐蕃,一是皇帝没有太多的耐心,现在皇帝满脑子的执念都是击败高句丽,而想要击败吐蕃必然不是一年半载能够结束的,皇帝不想把精力浪费在这件事上面,二是征服吐蕃并没有太多可以看得见的利益,击败突厥可以有一望无际的草原,击败吐谷浑、高昌就可以打通前往西域的通道,重启丝绸之路,击败高句丽这是皇帝的夙愿,这样可以解开大唐从皇帝到百姓的心结,从此唐人就是唐人,不再是隋人,大唐也不再是唐承隋制,而是汉唐之风,作为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皇帝,这是李世民必打的一战,甚至是想要必胜的一战,这样对比下来,吐蕃对于皇帝就是鸡肋,之前在战事初期就已经做出了分析,吐蕃气候多变,土地贫瘠,百姓不事农桑,这样的地方皇帝拿来干嘛?更别说现在的吐蕃在明主松赞干布的治理下还算是块难啃的骨头,所以皇帝对此更加没有兴趣,也就不想再耗费时间,宁愿选择用和亲的方式来解决。
只是和亲归和亲,皇帝的性子却不会允许自己签这城下之盟,渭水之盟这样的屈辱有一次就够了,和可以,但必须是赢了以后的和,这也是皇帝要求侯君集此战不惜代价只求必胜的原因,现在皇帝的目的达到了,但是和亲的人选该怎么抉择?毕竟这一次的和亲不同于以往,大唐虽然取胜,但吐蕃并没有完全被击败,这就决定和亲不只是和亲,还要能够在大唐和吐蕃之间发挥作用,皇帝可不想被吐蕃接二连三的要求和亲,最后成了汉匈和亲的那样,再有就是皇帝可不想在自己远征高句丽的时候接到后院着火的消息,所以和亲吐蕃的人选就成了皇帝不得不深思熟虑的事,因为这样的难题不亚于一场战争,并且是没有支援的战争,皇帝的选将就需要万分慎重。
另一边,如意在听了高阳公主的话以后,不知道自己该怎么做,所以就想问一问自己的娘杨氏,就找了一个借口出的宫来,这还是在自己家搬家以后如意第一次回家,上一次如意被皇帝册封为才人,她的两个哥哥武元庆、武元爽都得了一个通直郎的散官,为此武家大伯武士棱特别选择来长安城居住,让杨氏的这两个“孩子”多多“尽孝”。
这都是杨豫之给如意带来的母亲杨氏在给如意的信里写的,杨氏没写的是武士棱想要买房子钱不够都是找自己要的,杨氏哪有钱?只能跟自己的哥哥杨师道借,说是借,可杨师道也没有想要自己的妹妹还过,只不过是为自己的妹妹抱不平罢了,之前因为隋亡杨氏家族败落,杨氏不得不跟一些朝堂新贵结合,所以杨氏嫁给了武士彟,却没想到在武士彟去世后武家会这样对待自己的妹妹,妹妹为了家丑不想外传只能打落了牙往肚子里咽,这也没什么,就算是妹妹被赶出家门,还有自己来照顾,可是这武家也太不要脸了,自己的外甥女冒着生命危险在宫里博得了一个才人的身份,这些人又好像什么事都没有发生过,屁颠屁颠的跑来了长安,甚至买房子还要来找“母亲”杨氏要钱,现在想起来“尽孝”了?之前把孤女寡母大冬天赶出家门的时候怎么不提尽孝?这可把杨师道气得不轻,但还是被自己的妹妹劝了下来,毕竟武元庆和武元爽还是武士彟的孩子,也就算是杨氏的孩子,如意的哥哥,虽然他们对自己不好,但还是不想武家散了,这会让杨氏觉得有愧于武士彟,并且让武家重归于初也是如意的愿望,所以她才会决意进宫,希望用自己女子的身份改变命运,言至于此,杨师道知道自己的妹妹说的都有道理,只能喟然一叹。
这些东西如意都不知道,杨氏知道女儿在宫中不易,也是报喜不报忧,所以如意知道的就是武家兄弟来长安买房子为杨氏尽孝来了,听到杨氏这样说如意就开心多了,这也是她冒险进宫的目的,现在算是满足了。
唐时的宫廷管理因为社会风气的原因,以及六尚制度的各司其职,对于宫人的管理并不会向后面的朝代一样严格,也不会绝对禁止后宫之人出宫,甚至一些后妃还会在皇宫之外有自己单独的处所,不太重要的事情只是需要每次出宫向内侍监(内侍省主官,官职名称)报备以及向皇上请求。
如意到家之后正好看到了牵着马载着青蝉的郭孝慎,原来郭孝慎就是为侯君集送信的信使,这是郭孝慎对侯君集特别请求的事情,这高头大马又是引得武家兄弟一阵艳羡,武士棱没有出来,只是二人也没有过多停留,就一起出去游玩昆明湖了,还是一切照旧,青蝉给郭孝慎跳舞,郭孝慎给如意讲天南地北,各地风俗,还有各地的舞蹈,对此杨氏和如意也是习以为常,随二人自去。
杨氏知道如意能出宫找自己肯定是遇到了什么事情才会来找自己,所以在郭孝慎和青蝉离开之后就不动声色的让如意进屋,如意也是跟两位兄长示意一下就跟着杨氏走开了,武家兄弟二人不知道如意回家干嘛,这也是如意被赶出武家之后大家的第一次见面,所以兄弟两个尴尬一笑就过去了。
如意跟着娘亲杨氏到了屋子里,细细的说了自己现在遇到的难题,太子为了自己能够在皇帝前面说自己的好话,用登基以后后宫的位置收买和拉拢如意,如意说完这些话,杨氏感觉一点也不陌生,因为前隐太子李建成也这么做过,那时候隐太子也是为了自己太子之位的稳固,收买和拉拢了很多皇帝李渊的后宫妃嫔,不但在李渊面前说够了隐太子的好话,也在李渊面前说够了当时还是秦王的李世民的坏话,这一样的套路居然会落在自己的女儿如意的身上,皇宫之内还真是没有新鲜事啊,故事也总是在重演,只是过程总是勾心斗角,结果也是血淋淋的。
如意听母亲这么说才知道了过去的一些皇宫中的往事,原来隐太子也做过这样的事,自己现在经历的都是过去别人已经经历过的,或者说母亲甚至是亲眼所见的,这也是杨氏不想如意进宫的原因,你可以不去惹事,但事情会来找你,你很难躲得过去,这时候如意反而有些后悔自己的作为了,明明娘亲说过不要表现的太优秀,结果还是因为救灾的原因被太子盯上了,现在只能看杨氏给自己的女儿什么建议了。
在杨氏母女还在商量的时候,武士棱得到了如意回家的消息,心里一股子气,因为如意回家没有先去看望自己这个武家的大伯,现在武士彟去世了,自己不就算是武家的话事人吗?如意却没有第一时间来看自己,没规矩,武家兄弟还说了一句,如意好像是有什么事来家里跟杨氏商量,武士棱眼睛也是一瞪,一群妇人之见,有什么事她们能商量出结果,再说了现在如意就是武家能不能重新崛起的希望,有什么事也得自己出主意才行,靠一个头发长见识短的杨氏能有什么办法?如果当年不是杨氏的阻挡,武家靠着武士彟早就成了世家子弟了,结果现在呢?想到这里武士棱马上就向杨氏的屋子走了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