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绪十六年(公元1890年),圆明寺住持圆泰和尚为了再增加圆明寺的艺术品位,请高应美雕刻一堂木雕槅子门。
此间的高应美在木雕艺术上已走向成熟的人生道路,又何况受黎广修艺术上的点化和指引,他胸有成竹地接受了圆泰和尚的托付,用了两年的时间完成了圆明寺的六扇木雕槅子门。这年,他32岁。
光绪十八年河西圆明寺开光做大佛会,圆泰和尚邀请了许多省内大员和各地富商,大家看到这堂槅子门之后,都非常赞叹,很多富商当即聘请高应美去雕刻同样的槅子门。杞湖县周家花园的主人便是其中之一。
从此,高应美雕刻槅子门的技艺的名声不经而走,他便顺势招幕了一邦徒弟,开始离开杞湖到锡都、蒙自、临安、异龙一带做起了木雕活。”
如此一说,基本上把高应美学艺道成名的这一段给交待得清清楚楚。
Daniel Wu顺势感叹道:“那这样说来,高应美属于是大器晚成的手艺人啊。但是他这个收费方式是不是也太好赚了一点?”
“我个人觉得并不是,他的木雕每一刀一斧一琢都要停顿很久,不容出错,这一堂传说构思近两月就是一个侧面的体现。尤其是到二三阶段,一个败笔,一扇门就毁了。”
杨专家说完,起身走到这堂格子门旁,指着其中一处说道:“大家看一幢宅院,院内小楼窗里坐了一个神仙,神仙后面有一个童子,小楼神仙与童子在空间上各有远近,这就5层了,一层坏,全部坏了。所以每一丝木屑,都是殚精竭虑的选择,恰到好处的技法。
与它们同时代的门、比它们晚很多的门、现在还未生产的门,大都坏了朽了报废了,而高应美的门永垂不朽。
‘效益就是生命,时间就是金钱’的当下,一切都以快为好,慢就是落后,落后就要挨打。一扇门在今天,一个师傅三四天肯定完成了,否则他就揽不到活计。在时间的洪流里,遵从内心的法度,是否就是输给了时间?这最终还是要时间来说话的。”
最后的这句话,不经意间引发了众人的思考。
不容大家多想,杨专家继续道:“至于贪欲占有格子门的故事,民间传说就更多了,清代,滇越铁路施工期间,外国人扛着洋枪想撬走格子门,被手持大刀的官兵赶走。
临安土匪李绍宗命手下盗取格子门,还未抬出门就眼瞎了。改革开放以后,曾经有人欲以13辆解放牌卡车换走格子门,被拒绝后动了贪念,结果车队在路上尽数出事。”
“曾有一位国内的知名作家小心翼翼地请求抚摸一下格子门的背面,当他从背面一睹镂雕三至六层的人物时,其肌理依然一丝不苟,充满着生命的质感。
作家不禁感慨道:匠人与大师的区别在于,匠人将简单的木头雕成繁复的作品,而大师则是照着自己天才般的感悟,去除木头素有的多余。”
马都督听完当即便走到格子门背面细细观察,片刻后走出来说道:“不愧是作家啊,这样的话在我老马这恐怕是再怎么想也想不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