蹄声密集。
一列约两千人的汉八旗轻骑兵,动作整齐伐一,变阵成长龙状,率先奔向山海关城门,长驱直入,没有遇到任何阻碍。
进入山海关,他们散开,四下查探。
汉八旗,是由汉人编组成的八旗军,除了主动投降的包衣奴才,也有战败被迫跟随将领投降的明军将士。
东北地广人稀,缺人口,鞑子频繁跑来中原劫掠人口,对于战俘,更不可能放回给大明,被俘明军要么投降做清兵,如果不肯当清兵,有的会被杀,有的会发配去种田生产做苦力到死。
蒙八旗是又蒙古人组成的八旗军,由于满人实际上一支血统混杂的人群,其中就有蒙人的血统,蒙满贵族互有通婚的惯例,因此蒙人待遇仅次于满人。
至于汉八旗,满人笼络中高层将领,但底层兵士经常被用来当做炮灰,冲在最前,不听话都得死。
清军是劫掠制,不给饷银,抢到越多,他们能分越多。
明军是粮饷制,给定额的饷银,不能有辱斯文乱抢,战利品也要全部上交。
反正他们已经是千夫所指的汉奸,如果能帮着建奴夺走大明江山,全部跪在建奴主子面前,那他们心态也就平衡了。投降清军的汉人兵士,破罐子破摔,把自己不当人硬着头皮冲杀,不死还能图个富贵。
在这心态下,投降过去的明军,战斗力反而得到飙升。
很明显,清军的掠夺制,让将士看到更多的利益,激发出人类本能的兽性,野性,积极性,自然而然战斗力飙升。
而大明制定的条条规规,限制将士所能得到的利益,压制兵士野性,积极性,战斗力自然下降。
再加上,文臣把持朝政后,想尽办法重文抑武,武人地位不断降低,甚至总是由文官指挥兵士打仗,这士气能不降?
清军在不断升,明军在不断降。
落差自然越拉越大。
这个野蛮年代,腐儒不劳作,不练武,从不上阵战斗厮杀,只是读了几,靠一张嘴皮子比比叨叨纸上谈兵,用文明战争来约束自己国家,寄希望于用文明恩德感化蛮夷,结果…………
宋朝如此,大明也是如此,历史惊人的相似。
扯远了,站在黑暗里的崇祯,抛开一掠而过的思绪,把注意力集中在眼前。
汉八旗的骑兵,进入山海关后,神情有些复杂,更多的是开心,悠然一种优越感,以一种胜利者姿态,瞥视明军。
山海关得来全不费工夫,被攻破过一次的京师,也唾手可得。
明军没有任何反抗动向,任由汉八旗查探。
没有异状后,豪格命令他的正蓝旗精锐骑兵入关。
满八旗军精锐骑兵,身着三层战甲,骑乘的优良战马重要部位上也披着甲,背负弓弩,手持长刀、狼牙棒等武器,是武装十分精炼的重骑兵。
这些天,豪格、多尔衮、范文程等商讨时,也考虑过吴三桂诈降的可能。
最后结论是,吴三桂诈降可能性微乎其微。
撇开别的不说,吴三桂拒绝圣旨召唤,不领兵勤王,眼睁睁看着京师陷落。
仅这一条,便足够死罪。
你说你不是有异心,是要抵挡鞑子,但京师陷落,大明灭亡,你守着山海关有屁用?
可以预示,崇祯一到山海关,吴三桂丢兵权不说,身家性命也危险。
加上吴三桂本就不是什么尽忠职守的人,多尔衮等更加认定他是真投降。
豪格等见没有发现任何异样,放宽了心。
他哈哈一笑,挥动马鞭,带着亲兵大摇大摆前进,准备进城。
崇祯紧了紧手中方天画戟,目光锁定豪格。
据他所知,豪格是黄台吉嫡长子,有机会成为满清最高统治者。
但由于能力比多尔衮差太多,被多尔衮支持的福临胜出。
福临还小,所以清廷大权掌握在多尔衮手中。
突然!
咻——
城内有人放出响箭。
同时有人大喊。
“陷阱!是诈降!吴三桂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