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顾相信水滴石穿,只要他们成亲了,他好好表现,长公主总会被他打动的!</p>
------</p>
三月初五,宫中为长公主裴昭瑜挑选驸马,择出京畿家世清白的官家子弟十余人,一一进宫参与内廷考察。</p>
不管贺南丰如何横眉竖眼,贺小侯爷还是把自己打扮的帅气逼人,施施然的出门了。</p>
这些天征野也多少看出了点不对来,世子爷的反应实在不像是心仪于宫外哪家官家贵女,相反他自那日从宫里回来以后,打听其他几位被宫中纳入驸马待选名单的官家子弟,倒是很勤快。</p>
……就差让征野去把人家家里八辈祖宗都查出来了。</p>
贺顾虽然打了两辈子光棍,不知道怎么追姑娘,但眼下选驸马却不是追姑娘,竞争对手可要多得多了。</p>
和别人斗他就在行了——</p>
兵法不是白学的,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嘛。</p>
在进宫的马车上,贺顾还在拿着来之前,他特意手抄的小纸条复习。</p>
小纸条上的字儿密密麻麻,征野凑头过去瞥了两眼,只见纸条上全是贺小侯爷列举的竞争对手和假想敌们的各项资料与情报。</p>
“荣远伯府世子,陆归宁。</p>
相貌:中上(然不及我);文才:尚可(然不及我),武艺:马虎(远不及我),对公主心意:不祥。</p>
户部尚书次子,王沐川。</p>
相貌:中上(然不及我);文采:上佳(我不及多矣!);武艺:无,对公主心意:无(远不及我)……"</p>
征野看了几眼,满脑子都是贺顾各种笔迹的“不及我”三个大字,嘴角微微抽搐了一下。</p>
他终于按捺不住心中那个猜测了,忍不住道:“爷,你认真的啊?”</p>
贺顾不顾马车颠簸,还在聚精会神看那个小纸条,道:“什么?”</p>
征野:“……”</p>
小侯爷的心思不难猜,征野几乎是立刻就猜到,他会这样只有一个原因——</p>
看来世子爷那天跟他说的心仪女子,十有八九就是长公主了。</p>
征野有点无语:“您这纸条上,全是不及您的,既然如此,还有必要这么认真看吗?”</p>
贺顾抬头看他一眼,道:“谁说的?”</p>
他指了指王沐川名字后面,‘文采:上佳’背后的‘我不及多矣’五个大字,满脸忧心忡忡。</p>
“文章我是肯定写不过王二哥的,他分明无意做驸马,不知怎么也在此次宫中的名单里。”</p>
二人话音刚落,马车似乎是已经到了宫门前,刚一停下,贺顾就听到了马车外一个少年略带嘲讽的声音。</p>
“谁知这传言是不是他贺顾自己传出来的?若是陛下真的看中他,早该为长公主殿下将他定下,岂会还要与我等一同应选?”</p>
“我等俱是应召入宫,陛下可没说咱们分高低贵贱、三六九等,各位哪个不是相貌堂堂文武俱佳的好男儿?只要内廷司的结果没出来,这驸马之位,便谁都有机会!”</p>
贺顾:“……”</p>
怎么还没开始选,他倒好像先成了众矢之的……</p>
好像还真是不太像。</p>
“驸马都尉,位在侯爵之下,伯爵之上,一旦受封,足以算得上京中一等一的贵戚,却无一点实权,便是能有一二差事,顶多也是陛下看在公主的份上,给些无关痛痒、主持礼祭之类的琐事,若是就为了做个驸马都尉,陛下何必今天又是文试,又是武试,定下如此高的标准,岂不浪费?”</p>
“今日内廷司的考察内容,我倒觉得,像是想让我们知难而退。”</p>
贺顾挠挠鼻子,道:“你说的也有道理,但陛下毕竟是长公主殿下的亲爹,殿下又自小备受爱重,陛下不想她明珠暗投,我觉得也是人之常情。”</p>
“毕竟你看今日,长公主殿下驳斥那个姓赵的,将他文章不足之处说的一针见血,殿下这般才貌双全、神仙样的女子,若是许了绣花枕头一包草,连几句简单经义都解不明白的蠢货,岂不是太委屈了么?”</p>
贺顾说到此处,脸上又开始出现了那种近乎于两眼放光的表情,王沐川见了,心中简直犯堵,瞬间不想搭理他了。</p>
征野也觉得自家世子爷,最近有些太过于春光灿烂了,眼下王家二公子在,竟也不收敛一些,不由得有些尴尬,赶紧干咳了一声,想叫贺小侯爷在外人面前稍稍克制一些。</p>
他又哪里知道,贺小侯爷这可不是十六七岁的少年人情窦初开,他这是老房子着火了,烧的那叫一个生猛,哪有那么容易浇灭?</p>
王沐川好话说尽,见贺顾还是油盐不进,盲目乐观,也只得闭了嘴。</p>
只马车到了王家宅邸门前,下马车前他才深深看了一眼贺顾,问:“万一陛下不赐婚,你要如何?”</p>
贺顾道:“怎么可能,天子一言既出驷马难追,还能诳我一个毛头小子么?”</p>
王沐川叫他这幅冥顽不灵的模样,气的牙关都紧了,他腮帮子抖了抖,冷哼了一声,跃下马车走了。</p>
连贺顾那句“改日再见”都没听完,背影十分无情。</p>
贺顾莫名其妙,看了看征野,道:“他这是吃错什么药了?”</p>
征野干笑一声,道:“王二公子不是一向如此的么?”</p>
贺顾道:“也是哦。”</p>
便不多想王沐川究竟搭错哪根筋了。</p>
只是刚才他说的话,倒叫贺顾深思了一下:若是陛下不把长公主许配给他怎么办?</p>
其实上辈子贺顾和长公主的婚事虽然没成,二人还是有几分缘分的。</p>
或者说,他和长公主的亲弟弟三皇子裴昭珩,还是有几分缘分的……</p>
当初太子登基后,在金陵养病的三皇子受封为恪王,恪王与二皇子裴昭临不一样,贺顾记忆里,恪王殿下是个十分与世无争的人,听说他七八岁得了哮症,受不得北方天寒,便送去了金陵养病,一养便是二十来年。</p>
按理来说,恪王这样从小长在京外的皇子,即便他是小陈皇后所出,也毕竟没在皇帝膝下长大,若论与君父的感情,肯定是远远比不得太子的,在太子登基前,他也没对太子产生过什么威胁。</p>
更遑论上一世,太子在贺顾与一众拥立之臣的辅佐之下,登基后又杀了二皇子裴昭临,他这皇位本是稳若泰山的,可惜最后,他却仍是给恪王安了个“大不敬”的罪名,叫贺顾亲自前往金陵恪王府,将他押解回京。</p>
虽说是吩咐了押解回京,新帝那时却私下特意嘱咐了贺顾:“倘若恪王有不臣之意,可就地格杀,无需奏请。”</p>
贺顾跟随他多年,当然知道他这话是什么意思,新帝想要斩草除根,却不愿意自己脏了手,便让贺顾这把刀去,话不必说的太明,刀心里当然也清楚。</p>
这位太子,可并不像一众大臣,多年以来,以为的那样仁厚贤德,太子的猜忌之心,可一点也不比他的皇父轻,甚至……还要更甚几分。</p>
除了恪王也是皇后所出这个原因以外,还有一层关系在——</p>
恪王与长公主是双生子。</p>
在大越朝,双生子并非是什么详兆,尤其是皇后所出的双生子,更为司天监视为不祥。</p>
毕竟国无二主,天无二日,倘若其中一个将来为帝,试问外面有一个和皇帝相貌完全一样的亲王兄弟在,龙椅上的君王,如何能安枕而眠?</p>
双生子只留其一,一直是未曾明言,但所有人,却又都心知肚明的规矩。</p>
好在长公主和三皇子姐弟俩,虽为双生子,却是兄妹,并非同性,储位也没有落在三皇子身上,兄妹两个,这才俱都保全了。</p>
只可惜司天监那群神棍实在可恶,从长公主和三皇子降生,就没少旁敲侧击的明示暗示双生子不祥,又整日唧唧歪歪说什么夜观天象,双生子恐怕会妨害东宫储君,搞得皇帝当年,也是十分不胜其烦。</p>
是故三皇子会被送去金陵养病,倒也不全是因为体弱,也有一层众臣心知肚明的原因——</p>
怕他真会如司天监所言那般,妨了太子殿下罢了。</p>
对一个承平日久的王朝来说,无论是高门勋贵、还是清流世家,没有什么比江山稳固更重要的了。</p>
不稳定因素还是排除了的好。</p>
只是贺顾跟随太子多年,也知道司天监的人,不止是因着为了国朝考虑一个原因这么说,真要深究……</p>
不过是他们也不敢和太子的亲舅舅,陈大人作对罢了。</p>
贺顾前脚刚奉命前往金陵,抵达恪王府时,却并没有见到恪王,那时好像是因为……</p>
贺顾坐在马车里,想及此处,忽然忆起了什么,瞳孔骤然放大。</p>
重生后他一直无意识的,不愿去回忆那些实在算不得愉快的前尘往事,但此刻事关长公主,他却想起来了——</p>
因为那时恪王得到消息,说亲姐姐长公主,不知缘何在京中暴病而亡,恪王府的下人说,就在他到金陵的前一天,恪王已经启程前往汴京,回去给姐姐奔丧了。</p>
那时贺顾扑了个空,只得又带着手下,快马加鞭原路往回赶,最后终于在京郊追上了恪王。</p>
贺顾知道皇帝特意私下嘱咐他,便是暗示他寻个由头,直接在路上了结了这个祸患,若是真的将他押解回京,再想在京中杀了恪王,文武百官御史台纳谏,只会麻烦重重。</p>
但这一次,贺顾却鬼使神差的没能下手。</p>
这也是上一世贺顾第一次没有听从太子的命令,也是因为这一次明面顺从,实则抗旨,太子终于开始对他产生了忌惮之心。</p>
贺顾追上恪王时,恪王轻骑简从,一身黑衣,带了顶帷帽,侍从只说恪王殿下有哮症,汴京又正值三九,殿下受不得天冷风大,只能以帷帽遮挡。</p>
恪王竟然一见之下,便猜出了贺顾的来意,问他:“侯爷可是来拿本王的?”</p>
贺顾沉默着没回答。</p>
他不回答,恪王也不恼,只淡淡道:“或者说,侯爷是奉皇兄之命,来取我性命?”</p>
贺顾被他道破来意,却松开了掌心攥着的长刀刀柄。</p>
……曾经的三皇子,现在的恪王殿下看起来实在羸弱,完全不像是能威胁帝位之人。</p>
太子登基后,已然是想法子弄死了继皇后,二皇子和其生母元贵妃这对母子,也一起上了路。</p>
如今只剩下这么一个病弱的兄弟,竟也要赶尽杀绝。</p>
贺顾看着带着帷帽,在雪中不住轻咳的恪王,新帝的多疑和狠戾,第一次让贺顾心中产生了几分畏惧。</p>
他不由得开始想,日后新帝坐稳了皇位——</p>
又会不会对他这个,有着从龙之功,手握重兵的臣属露出獠牙?</p>
贺顾沉默良久,道:“新皇登基,王爷却未曾在三十日内上奏贺表,已被众臣参劾王爷大不敬之罪,我不过是奉命押解王爷回京,听候发落罢了。”</p>
恪王似乎愣了愣。</p>
“你不杀我?”</p>
贺顾的唇在寒风中有些干裂,只道:“王爷多心了。”</p>
贺顾便这么押送着恪王回了京,长刀刀柄攥了整整一路,却始终未曾出鞘,等到了京城,大雪纷飞的三九寒天里,人人露出的鼻子耳朵都冻得通红,可他手心里的汗水,却竟然多到让他握不稳刀柄。</p>
刀,还是未曾出鞘。</p>
贺顾这一路心中纠结着,口上却和恪王攀谈了不少,一谈之下,他才发现这位一直留在金陵的病弱王爷,竟然也是个见地不俗,颇有才学之人。</p>
贺侯爷甚至发现,他和恪王二人在许多事上的观点,都十分相似,一时竟然还有些相见恨晚的感觉。</p>
若是他没有这副病弱身躯,太子的皇位,恐怕就不止要和裴昭临相争了——</p>
贺顾想及此处,才猛然想起,这人可是他所追随主君,如今的眼中钉肉中刺,他却和人家无话不谈,相见恨晚,不由得失笑。</p>
心中暗觉有些讽刺。</p>
恪王毕竟是皇族,尽管被问罪,但朝廷还未发落,也不能苛待,旨意下来前,只需将他在京中的别院圈禁,重兵把守,无诏不得出。</p>
贺顾送他进那别院前,恪王在帷帽下微微低了低头。</p>
贺顾这才发现他在看自己握着刀柄的右手。</p>
“啪嗒”。</p>
一滴剔透汗珠从他虎口落了出去,落在积的厚厚的雪地上,硬生生砸出一个被融化了的小坑。</p>
贺顾却松开了刀柄。</p>
恪王顿了顿,道:“……今日之恩,本王必当永生不忘。”</p>
贺顾自嘲的笑了笑,道:“王爷言重了,顾不过奉命而为,于王爷何恩之有?”</p>
他转身正要离去,恪王却在他身后又低声喊了一句。</p>
“……子环。”</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