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4章 农学人,农学魂(2 / 2)

那地里庄稼稀稀拉拉的,有些遭了虫害,都不需要下马车凑近看,打眼一瞧就知道根本没多少收成。

有衣衫褴褛的老汉听见动静,扭过头来,没说话便先张了嘴,祁峰能看见对方一口牙掉的没剩几个。

地里的小孩儿很多,身上衣裳打满了补丁却依旧衣不蔽体,瘦的跟柴火棍似的,瞧见外人就连忙躲起来……

祁峰坐在马车上看了半日。

他瞧见田里的人从晌午干到落日将近,看到一个腰都快勾到地上去的老妪背着一个竹楼,一腿一脚地拔草除虫。

那老妪身上衣衫褴褛,雪白的头发被风吹得跟稻草似的,她半刻不停歇地劳作良久,最后人趴着地下了田埂,慢吞吞地挪到干活的祖孙四人身边去,然后,从一个布袋子里掏出几个黑乎乎的窝窝头。

那老妪拿了一个给老汉,剩下的给孩子们分了。

最大的孩子掰了一块,塞给老妪……

祁峰只在南郊待了一日,那一日的所见所思便已深深刻在了心头。

他没有再去其他地方看,因为南郊便是京都百姓最好的生活写照!

田地按照地势和土质划分,有优劣之分,好的田地肥沃,种出来的粮食多,差的不用说,种出来的粮食自然要比良田少上不少。

而良田价格昂贵,多是世家大户所有,平民百姓能有的多是劣田!

祁峰查过,看过,亲自问过,他知道水稻亩产量是不到一石,约莫二百市斤;小麦要低一些,约莫一百二十市斤每亩;粟米就更低了,刨除壳和梗之类的东西,真正能饱腹的东西不到九十市斤!

这是什么概念?

意味着百姓种了一年的地,收上来的没多少,还得交两成至三成的税。

换句话说,哪怕累死累活一年到头,一家人还不一定能全吃饱饭!

祁峰是没有饿过肚子,他家世富贵,哪怕一生碌碌无为,都不会有吃不饱肚子的那天。

但,民间疾苦这种事,平素不知道也就罢了,但凡知晓,只要不是良心未泯的人,都清楚这中间百姓的日子能有多苦。

祁峰从前是个胸无大志,最后却被九殿下拿大饼吊起来的纨绔,他咬着牙种田,从深夜累到掉眼泪,渐渐体会到丰收时的成就喜悦,这中间的种种经历都做不了假。

心路历程发生了变化,感受身受了百姓的艰苦,最后察觉到自己如今一切的来之不易……

祁峰想为百姓做事。

朱老爷子能让粮食多出几成,他亦想种出更多的粮食,最后惠及百姓。

这不是他从前为了想要青史留名所以才想着去种田的,如今的他想种田,仅仅只是因为他想罢了。

朱老爷子一个不识字的人都能做到的事,没道理他有了殿下给的农书,还不能做得更好?

书上说的试验田,挑良种,繁育培养,还有一些种植经验……祁峰虽然不是很懂,但至少他肯学。

育种一事非一日之功夫,只要能让百姓都不再忍饥挨饿,为粮食发愁,他此生甘愿在田地里奔波。

哪怕有虫子他也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