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买了一块价值5卢布的面包,但作为商店的主人,己方之收了他两卢布,随后还要花费10卢布叫一辆出租车,把顾客送回家里去。
这是做生意吗?
这纯粹是做慈善啊!
不,哪怕是做慈善也没有这么做的。
因为慈善事业至少还可以获得一个好名声,但在这场交易里,俄国能获得什么?
一个虚无缥缈的未来预期?
看到他的表情,马罗科夫无奈地摇了摇头。
虽然在这几年的时间里,因为华夏方面潜移默化的影响,自己这些“上级”确实发生了一些改变,但归根结底,这些尸位素食者在“远见”上仍然没有任何长进。
我在开玩笑?
在这样重大的问题上,有玩笑的余地吗?
于是,他开口说道:
“我没有任何玩笑的意思。”
“事实上,华夏方面已经拿出了初步的规划,按照第一版概算的结果,东线管道的建设成本大约在600亿美元左右,西线成本则是750亿美元。”
“但我们需要优先保证建成的管道,其实只有东线。”
“在东线管道建成并开始向华夏输送天然气之后,他们所承诺的一系列技术援助就会开始兑现。”
“我不如说得直白一点:一旦管道建成,我们就能获得金属氢,而且是仅次于华夏自身所需份额之外的60%以上份额。”
“我想,你们应该能够判断出,这是什么样的概念。”
这个条件的冲击力让弗拉基米尔立刻闭了嘴。
哪怕他根本就不懂材料学、也不懂金属氢是如何制造的,但他完全懂得,这玩意儿一旦规模化量产,到底能给一个国家带来多大的优势。
别的不提,光是那几发金属氢导弹,就已经让多少国家风声鹤唳了?
更不用提未来可能实现的各种更先进的航天领域技术了。
哪怕不能立刻用于民用领域,骤然提升的军事实力,也能给这个国家再延续上数十年的辉煌。
“能拿到多少?”
他转而问道。
“不知道,这方面我们还没有谈到具体的条件。”
“但是,我们可以做一些可信的推断。”
“按照华夏目前的规划,他们将在两年内建成4座以上大型金属氢工厂,每座工厂的年产量将达到12万吨以上。”
“也就是说,按照蒸汽重整法制氢效率来推算,这4座工厂每年大约需要消耗24亿立方米天然气。”
“而华夏作为能源使用,每年需要消耗的、来自我方进口的天然气,大约是在30到50亿立方米左右。”
“我们双方谈妥的110亿立方米供应中,至少有60亿立方米天然气会被用于制造金属氢。”
“推断下来,在建成之后,对方的年均金属氢产量至少会达到30万吨——再考虑到电解制氢、煤制氢方面的效率和规模,这个数量大概会达到80万吨左右。”
“而他们的发展计划中,需要巨量金属氢的强电领域并不占有太高的优先级,他们实际需要使用的金属氢数量,不会太高”
“直接告诉我结果吧。”
弗拉基米尔迫不及待地问道。
对于马罗科夫看似合理的推断,他已经有些不耐烦了。
说这些有什么用呢?哪怕你的推断完全是正确的,那又能怎么样?
到底能拿到多少,还不是看华夏人的心情?
马罗科夫顿了一顿,给出了一个让所有人眼前一亮的答案。
“至少可以拿到5万吨。”
足够了!
虽然这个规模对大规模民用来说简直就是杯水车薪,但对于一些特殊的领域,那又是绰绰有余。
强电搞不了,磁悬浮搞不了,那就先搞弱电嘛!
或者,干脆先全部砸到军工领域,造几个四代核,造几家电动超音速飞机,造几个可以循环使用的航天器.
想到这里,弗拉基米尔立刻看向了身边的另外两人。
“你们的建议呢?”
他开口问道。
天然气集团的代表立刻点头——反正这都是国家资源,集团并不需要承担盈亏责任,他需要做的,就只有点头。
而天然资源管理部本来就是来走个形式的,当然没有任何反对意见。
于是,在全票通过的情况下,办公室里的四人同时会心地笑了起来。
仿佛他们刚刚达成了不可思议的成就。
“这个项目看上去很亏,但实际上,我们赚到的东西已经太多了”
弗拉基米尔感慨地说道。
“是的,能在新材料上抢占先机,这是多少经济利益都换不回来的结果。”
“美国佬真的是走错了许多步,如果他们知道华夏能取得这么大的进展,他们还会在几年之前对华夏步步紧逼吗?”
“那当然不会不过,我们能做到现在这一步,马罗科夫功不可没。”
三人的目光同时看向马罗科夫。
是的,如果不是他多次给出了正确的建议,恐怕在当初因为AL-31fn发动机、双方关系陷入微妙境地之后,故事就会彻底改写了.
而此时,马罗科夫也同样心生感慨。
这8年的时间就如同一场奇旅,他甚至都不知道是怎么走到这一步的。
也许,这也算是某种程度上的国运吧
达成了具体的共识,马罗科夫也没有更多可聊的,但就在他即将起身的瞬间,办公室的大门被敲响。
随后,他的助理走了过来,脸色难看地说道:
“我们可能要被卡塔尔抢先了。”
“他们开出了极为夸张的条件.马罗科夫先生,你自己看看吧.”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