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寒靠着弟弟的搀扶站起来,忍了好久的咳喘一股脑爆发,咳得天昏地暗。江宏虽是焦急,但这里是皇宫,他也无能为力。好在容敬之表现的很关切,给江寒准备的肩與,这才将江寒送出了宫门。临别时,容敬之终于将自己最想听到的话从江寒口中盼了出来。
江寒说:“今天多亏太子殿下降恩维护,否则臣百口莫辩。太子殿下大恩,臣绝不敢忘。”
太子抑制住满心的欢喜,说:“寒郡主不必客气。朝廷内外,无不相信郡主的清白。郡主放心,本宫会照会三司,密切关注此事。相信靖边王府的冤屈,很快就能洗刷干净。”
“那臣就承殿下大恩了。”
朝会之后,太子心情极佳。虽说因为容慕之的信,事态已经不受他的控制,但能让靖边王府承他这么大的情,也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更何况,正因为这封信,靖边王府与晋王府结下大仇,势必水火不容,那么就算没有参与对北狄的作战,太子也是大大获益的。
顶不济,靖边王府在三司会审中一败涂地,坐实了阴谋刺杀晋王妃的罪名,但它积淀一百多年的功勋在那里摆着呢,再加上这次一线天的大胜,相信陛下也不会惩罚得太狠,他也不至于因为几句辩护而受了牵连。
江寒的心情自然不会好了,她没想到会被一封不知所谓的密信打乱阵脚,陷入困局之中。无论三司会审结果如何,此事已经一发而不可收,不知那些出生入死的西北野战军将士们,知道这件事之后,又会闹成什么样子。
回府之后,江寒就大病了一场。她的脑子快要不听使唤了,眼皮也重如千斤,一剂一剂的汤药吃下去,还是浑浑噩噩的没有好转。她隐约知道,江宏耐着性子和大理寺查案的人赔了好几次的小心,也知道太子拜访过几次,被管家或者江宏恭敬地打发走了。
最值得说一说的是苏淮婴。
苏淮婴虽是刑部侍郎,但因为世人皆知的原因,必须避嫌,所以三司会审,没有让苏淮婴参与。这是无可奈何的事,江寒本也没想着指望他一个书生翻案。
可苏淮婴竟然违抗了命令,擅自参与了案件的调查,更不怕死的是,他竟然不顾自己的身份、不顾父亲的劝阻,偷偷出京,再次去了北疆。
有“密信”这条线索,苏淮婴不相信,自己会一无所获。
大街小巷,也因为这个案子而闹得沸沸扬扬。
“水定江寒花不语,风动天晴月色明。”当初对大荣“文武双璧”的赞誉,现在听起来,却成了一场讽刺。“风”已止,“江”已涸,两王反目,朝堂动荡。一场对北狄的抗击,表面上大获全胜,实则嘛……一言难尽。
靖边王府在这场困局中挣扎了半个月。半个月之后,三司会审依然没有头绪,远在大同郡负责接受北狄投降的晋王容慕之又传来消息:合约达成,大军即将班师回朝。
晋王要回京了,晋王交托的案子却还没有一个交代,这就说不过去了。
皇帝比江寒还要焦躁,他一面抱怨朝臣工作效率实在低下,一面责怪容慕之将这烫手的山芋扔给他。难道他就有解决的办法吗?
直到这天,他去了后宫,在皇后那里,得到了一个自以为极佳的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