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8、破菩提阵,建参谋府,调任孔宣(2 / 2)

闻太师率领大军出征,人吃马嚼,是相当大的一笔军费开支,如今的大商外边看似还好,内部早已满是疮痍,北海之战不可再拖了。

“以闻太师之能,飞虎相信用不了多久,便能平定北海。”黄飞虎轻笑道。

魏叔玉却摇了摇头,“若仅仅一个袁福通,闻太师两三月便能破敌而归,如今却已过去了一年。”

“先生意思是有人暗中相助袁福通?”

魏叔玉点头。

“是四大诸侯?”

四大诸侯各有心思,分别是东伯侯姜桓楚、西伯侯姬昌、南伯侯鄂崇禹、北伯侯崇侯虎。”

魏叔玉未否认,但也未点头,“需尽快平叛,调三山关守备将军孔宣去北海助战吧。”

“孔宣?三山关守备将军?”黄飞虎对这个名字比较陌生,其还只是一个小小的守备将军。

孔宣此时,远不是总兵官,仅是寻常武将,不显山,不露水。

“先生,那孔宣仅是一个守备将军,调他过去,能当大事吗?不若调三山关总兵邓九公过去,邓九公武艺高强,刀法如神,是一名悍将。”黄飞虎建议道。

魏叔玉摇头。

“那调张桂芳过去也行,其不但精通兵法,武艺高强,擅使枪法,还修有左道异术,端得厉害。”黄飞虎再提议道。

魏叔玉依旧摇头。

“那调张奎、张山、李靖、韩荣总兵也行啊。”黄飞虎提议的都是大商猛将,总是要好过一个守备将军的孔宣的。

魏叔玉轻笑了笑,“这些将军恪尽职守,不失为猛将,但调孔宣过去,更为合适。”

“非孔宣不可?”

“好的先生,飞虎知晓了,明日上朝自会向大王提此事。”

“时候不早了,元帅早些休息,我便不打扰了。”

“先生慢走。”

一夜无话。

第二日,早朝。

魏叔玉作为总参谋向帝辛提出了军事战略建议。

黄飞虎向帝辛上奏附和,调三山关守备将军孔宣前往北海相助闻太师。

帝辛简单思索,便缓缓点头,“准,八百里加急传三山关孔宣前往北海。”

“是!”

……

几日后。

传令兵骑马飞奔至三山关。

孔宣作为守备将军也较为清闲,往日里除了练兵,便是读书,无困外事。

孔宣在其位谋其责,身为守备将军,做好守备工作便可,若为一关总兵,便保一关不丢,若为天下兵马元帅,便保大商无虞。

“大王诏令到。”传令兵行至三山关兵营,高唱道。

邓九公作为总兵,带着一应守备将军恭迎大王诏令。

“大王诏令,调三山关守备将军孔宣,前往北海相助闻太师。”

“孔宣?”邓九公脸上露出惊讶,朝歌离三山关如此之遥远,大王是怎么知晓孔宣的?

邓九公隐约还是知道孔宣带并打仗本事的,纪律严明,从未有过败绩。

孔宣脸上平淡,心中却微微疑惑,“怎会征召我去相助闻太师?”

“孔宣,谨遵大王诏令。”

大王诏令既到,孔宣并未磨蹭,回去简单收拾,身披五色甲,骑马向北海赶去。

孔宣身处俗世,便完全按照凡人的方式来,马匹多久能跑到,便何时到。

北海。

殷商军营中。

闻仲静坐在帅营,盯着堪舆图仔细端量,面色凝重无比。

袁福通,虫豸也,不足为虑。

一年前,闻仲刚至北海便领兵与其交战,眼看便要直捣黄龙,一举擒下袁福通时,却听到了阵阵的梵音。

梵音传过,北海叛军个个眼眶发红,变得力大无穷,直接以碾压之势胜过了商军。

闻仲瞬间知晓,袁福通军营中也有修士助阵。

这一年来,闻仲与袁福通多次斗法,输多赢少,每次快要胜时,被北海叛军逆转战局。

商军死伤也较为惨重。

闻仲不得不打起十二分的注意,开始谋求战略的胜利。

“闻太师,袁福通中计了,被我军夹击在山谷当中。”一名小将快步跑进帅营,大声道。

“全军出击,一举击溃北海叛军!”

“是!”

冲杀声,嘶吼声,兵器碰撞声,震天。

闻仲率领的商军,实力强劲,仅一个照面便斩杀了数千叛军。

就当闻仲想要一举击溃叛军时,梵音再度响起,叛军力气倍增,丝毫不惧死,隐隐间竟将商军反包围在山谷中。

闻仲见状不对,纵身一跃高高飞起,眉心天眼大开,向四方观察去,“何方修士在此?人间军队之间决战,道友用秘法干预,难道不怕万般因果加身吗?”

“唵、嘛、呢、叭、哞、吽!”虚空响起阵阵梵音,便见着一根神杵迅猛飞出,朝闻仲道躯上砸去。

“什么?太乙金仙巅峰?”闻仲双眸猛地一缩,无论如何未想到袁福通军营中藏了一名太乙金仙巅峰的修士。

要知道,金灵老师也不过是大罗金仙。

闻仲不过区区天仙修为,因仙道难成,才出岛入仕辅佐商王,挣得富贵。

天仙修为,如何能躲得掉太乙金仙巅峰修士的偷袭?

“我命危矣!”闻仲躲无可躲,避无可避。

而就在此时,天地间陡然涌现一道五色神光,朝闻仲攻去的神杵直接消失在虚空,断了联系。

“什么?”袁福通军营中穿着一半道衣,一半僧衣的药师脸上露出惊骇。

“接引老师的神杵呢?”

闻仲劫后脱生,猛喘了几口气,“敢问是哪位道友救了闻仲?”

无人应答。

袁福通军营内的药师又祭出了一根禅杖,其上梵光氤氲,再度朝闻仲袭去。

五色神光再次涌动,禅杖被卷入五色神光内,又断了联系。

药师如临大敌,“有更强的修士在此!”

药师不敢再对闻仲出手。

闻仲骑着黑虎,指挥战局,面对发狂了的北海叛军只能选择退兵,冲出包围。

这一战,战损比接近一比一,双方俱是伤亡惨重。

闻仲回到军营,气的猛锤了木桌,“山谷夹击,钳形攻势,如此良机,竟不能将叛军剿灭!”

一名传令兵快步跑进大营,“闻太师,军营外有一将求见,其名孔宣,说奉了大王诏令前来助战。”

“孔宣?”闻仲对这个名字有印象,但对其人却没有多少印象。

不多时,孔宣行至帅营,行礼,“卑职孔宣,奉大王诏令前来北海,听候闻太师调遣。”

闻仲打量了孔宣一番,其倒不想一名武将,而像一名‘儒将’。(这个时候没有儒家,此处用作形容)

“既是大王派来,便入营为先锋将军吧,一块议事。”闻仲轻描淡写,直接给孔宣来了个官升两级,既是大王派来,闻仲自然不能拂了大王面子。

“谢闻太师。”

帅营内,诸将议事。

“北海叛军不值一提,若正面对战,一个冲锋便能击溃他们。”

“那空灵的声音太古怪了,北海叛军听了,像发疯了一样,战力暴涨了好几倍。”

“那空灵声音却是难缠,不然早就平了北海叛乱。”

诸将倒是不惧袁福通叛军,唯一难缠的便是那空灵声音。

连闻太师都束手无策,诸将就没办法了。

孔宣静坐着,听着诸将讨论,轻笑着发问道:“为何不直接破了那声音?”

闻仲听着孔宣发言,双眸微微一亮,知晓其有主意,连忙问道:“如何破?”

“既是声音,以音攻音便是。”

“准备厚实大鼓,铜锣,马匹上放置铜铃,交战时,以杂音盖过梵音便可。”孔宣谈破敌之策,轻描淡写。

闻仲以及诸将听着孔宣所言,双眸皆是精芒闪烁,“对啊…以音破音,只要他们听不到那梵音不就好了?”

梵音,这个词,是孔宣指出的,方才救闻仲与药师交手时,便摸清了其底细,西方教弟子!

“此战若能大破袁福通,孔宣当为首功!”闻仲大声宣布道。

“孔宣初到,未立寸功,当不得闻太师夸赞。”孔宣面容平淡,从容、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