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元璹声音很大,爽朗的笑着:“这东西比劈竹片容易,说话这功夫就能编几十个。用咱们村里的话说,这卖个嘴的功夫几十文钱就挣到了,哈哈哈。”
老匠人也跟着一起在笑。
崔鸿示意柳木坐低,然后冲着一位老匠人喊道:“老赵头,你继续讲你们的事。”
“小老儿和大伙比对过,这摇着没水声的就是小的,轻微水声就是青的,水声大就是老的。这榨油最好就是选在青老之间,喝水是青刚过最合适。就咱们最初砍下的那些,到现在最长的一堆已经有十三天,没坏。”
十三天,这个时间很重要。
有这个时间就能够保证将椰子运到慈溪去,然后立即进工坊开始处理。
若是时间太短,那么就必须就近建工坊。
工坊建在这吕宋岛并不是一个好选择,这里太远,背井离乡的根本就招不到优秀的好工匠,没手艺的苦力倒能招一些,但这些人根本就作不了重要的事情。
“老赵头,第一瓶椰油什么时候能见到?”
“这个怕要再等等,咱们过来没带榨油的家伙,在这里找合适的石头木料现造,估摸至少还要五天才能造好,真正出好油怎么也要十天之后。”
既然一直在忙着,谁也不好去催。
崔鸿一转头,又看向了另一个匠人:“福伯。”
这位是崔家的工匠,家养工匠,纱织坊的大工头之一,听到问自己立即从背包拉过一个小藤箱,取出几块布递了过去。
“三老,您看看。这还能更好,这里没有大纱机与大织机,带来的就是几架手摇的纱机,这衣料已经超过长安市面上的上等细麻布。染色如何不知,咱们手上没染料。倒是发现这里有些能制作染料的花草果子,只是这次过来的没染料匠人。”
“这是小事,到时候请岭南那边帮个手就是了。”
染料这种确实不重要。
福伯还是补充了一句:“这没染料,不知道着色、褪色如何,倒是可惜。”
“好料子,着色再说。这还能再好几成。”
“好一倍不止,这是可以精纺的极细上等白麻料,仅原料就比岭南的蕉麻好不止一次档次,完全就是两种不同的麻料。”
福伯拉过另一位老工匠,这位是来自赵郡李氏的织纺坊工头。
“报各位东家知晓,我们安排人手砍了差不多几百石蕉麻,就是顺着砍的没挑。而后下手剥麻,差不多有十斤干麻。这几百石蕉麻是从一分地里砍出来的,一亩大小应该能砍出几千石。”
这数字惊人,可这里密集的生长着全是六米以上高度的蕉麻,砍一亩砍出来几十吨确实不是问题。
“一亩地大小的蕉麻,晒干的麻少说也有接近一石往上,若是细剥会更多。”
柳木听到这个数据,倒不意外。
柳木了解过后世的蕉麻产量,每一公顷差不多就是一吨至一点五吨的干纤维,一公顷就是十五亩,所以这里每亩一石麻料很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