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人沉默片刻之后,李神符点了点头:“用词不当,但意思没错。”
“二征高句丽,三十万兵马攻打辽城一月,双方死伤无数也没有攻下城池。后倒有机会攻下来,结果杨玄感造反,隋军不得不后退,留下的军需物资堆积如山,白白便宜的高句丽,也让高句丽的国力借此战大涨。”
“次年再征,天下已经大乱。”
秦琼转过头对柳木说道:“你刚才讲的有理,前隋征高句丽之战你还是孩童,也是听人传闻。不过倒继续说说,你如何看。”
问别的问题柳木未必能回答上来,这个问题是隋唐史必修课。
柳木站了起来:“我曾经对圣人讲过,战争是政治的延续。从前隋的国力上看,收粮归仓未必是正确的,修运河没错但太急。强征高句丽以举国之力开战,对前隋的国本、发展,还有贵族、百姓的日子影响很大,战争的时机不对。”
李神符与其他人低语交流几句后对柳木说道:“讲的还行。”
柳木继续讲:“就战术上讲,统帅太次是首要问题。而后庞大的水陆兵马消耗实在太大,后勤支撑不住。第二点就是战术运用不好,攻打的方向选择的不合适,只靠兵马强攻硬打本身就是败笔。”
“不错。”李靖给予了柳木支持:“继续讲,随便讲。”
“行军太过缓慢,消耗重的问题刚才说过,各军没有足够的协同,水陆是各打各的。最可怕的原因就是,隋炀帝不给带兵将领半点权力,事事请教就凭他勉强带指挥一营兵马的水平指挥百万大军,胜了才是奇迹。”
秦琼点了点头,真正的原因细节还有很快。
在座的当年多少都经历过征高句丽之战。
秦琼说道:“打高句丽,圣人的意见是一但动手就要用精兵快、准、狠,作到有效打击,而不是消耗战。眼下北征颉利之后,北边,西北,西边。拖住了大唐七十万兵力,这些地方稳定需要五年,至少五年。”
张初尘接了一句:“最近西南不怎么安稳。”
“是,西南肯定要用兵,调用十万兵马都是少数。扶桑道也需要五年时间才能真正为大唐一道之地,扶桑的兵马三年勉强能成军,五年或可一战。圣人不希望与高句丽之战打成消耗战,那怕是高句丽死伤太多都不好。”
秦琼转达着李世民的意见。
很显然,李世民已经把高句丽的人口算归大唐的人口了。
“百济灭亡,是一个疑兵之计。高句丽吞并百济,消化百济的土地与人口需要的时间更长。房公以为闻月阁借此可大有作为,特别是新罗眼下的情况,必会有反复。”
秦琼说完后打开圣旨念名单。
这份名单上除了柳木的名字没在其中之外,其余的人都在,还有几位此时要重要军务,比如牛进达镇守对马岛不方便离开,阿史那杜尔移兵西北,帮助李绩控制高昌等等。
“圣令,名单这些人就是日后对高句丽的各种主将,眼下先议一议,如何迷惑高句丽大唐有诚意长久结盟。”
秦琼说完后身体往后靠在椅子上,他是主持会议的,却并不是作最后决定的人。
最终决定战略的在秦琼正对面的上席位坐着的李靖。
“我倒是认为,没必要去迷惑高句丽。把百济送给他,这是阳谋。高句丽本身就有心一统半岛,那么我们就让他这一统的过程多许多麻烦,费更多的力气,花更多的时间去消化所得到的土地与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