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过年(上)(1 / 1)

转眼之间寒假已经过了一大半,有的孩子已经把作业写完,有的还是一动不动。其中一动不动的就有咱们的主角张贤琰小朋友。

眼看眼的马上就要过年,整个山南省已经在腊月二十三的小年这一天开始进入过年状态。腊月二十三:俗称“小年”,“灶王爷上天”之日,腊月二十三又称小年夜,是传统文化中祭灶、扫尘、吃灶糖的日子。举行过灶祭后,便正式地开始做迎接过年的准备。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扫除日。春节扫尘的习俗,最早可以追溯到尧舜时代,盛行于唐宋时期。宋人吴自牧《梦粱录记载:十二月尽,士庶家不论大小,俱洒扫门闾,去尘秽,净庭户,以祈新岁之安。民间也有句谚语: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因为“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意在把一切穷运、晦气通通扫出门,以迎接新一年的好运气。

腊月二十六:杀猪割年肉。这一天要杀猪割年肉,开始置办年货。在古代,所谓杀猪,是杀自己家养的猪;所谓割肉,是指没养猪的人家到集市上去买过年吃的肉。

在张家庄后街(指的是张家庄北环,在农村叫后街)今年是张广新家杀猪,周围的邻居都会让张广新给自己留下一块肉,这样吃的也放心。张贤琰从来没见过杀猪的,正好今天赶上自己爷爷家杀猪,从头一天晚上就闹着要看杀猪,所以早晨早早的就来到了爷爷家的院子里。快到早晨8点的时候杀猪师傅就来到了爷爷家。师傅卸下背篓,里面装着屠宰用的钩杈和各种刀具,全是铁器,足足有几十斤。将工具摆好,他在张广新的带领下进到猪圈,安排众人准备。一切就绪,10名男子将猪从猪圈里拉出来,按在长凳子上,杀猪师傅利索地将猪嘴用绳索绑住,不到一小时,一头猪就杀好了。杀好的猪被众人抬进大木桶中,在滚烫的开水里剃毛,再进行分解,一切轻车熟路。杀猪时的猪血也没有浪费,全部放到一个盆子里,等凝固后煮出来留着备用。除了卖出去的一部分,姚清秀把送里的肉割成一绺一绺的,用报纸包上埋进了院子里的雪堆里(在农村没有冰箱,院子的雪堆里埋着各种各样的吃食,简直就是一个纯天然的冰箱)。剩下的自己吃的,扔锅里煮出来,然后用大盐粒(那个时候农村没有精盐,全部都是盐粒跟现在的冰糖差不多大小)腌上,留着过年炒菜包饺子。每到猪肉的时候,就是张贤琰最开心的时候,那样他就可以抱着大块的骨头去啃,虽然没有多少肉(那个时候家里穷,骨头上基本都没有肉,剔的很干净),但是真的香啊。现在再也吃不出来那个味道了。张贤琰到底没有看到如何杀的猪,因为比较血腥让张金广安排弟弟张金宝带着出去转了一圈,等杀完猪才回来。

腊月二十七,这一天要炸年货。炸肉丸、炸藕合、炸鱼等。忙年的事项里,炸年货不可或缺。劈材火地锅里热滚的油香味和锅里炸年货的滋滋的响声,让忙年的气氛更加热烈。

腊月二十八村里的人又开始蒸花糕、做花馍,在当地有一句“二十八把面发”的俗语。人们用红枣制作花糕等面食寓意日子红红火火、甜甜蜜蜜,生活一年更比一年好。而且过年走亲戚的话,都要给亲戚在回家的时候放一个花糕做回礼。

腊月二十九一大早,张贤琰的爷爷张广新就要开始请家堂。在正屋坐北朝南摆上家堂桌,挂出家堂画,上面绘制着家族世袭的繁衍脉络,家堂桌子里里外外需擦得干干净净,再摆上祖宗的牌位或相框,张家庄本地就有“姓姓有家谱,户户悬家堂”的说法。不过这跟张贤琰没有任何关系,这一天在东山镇是大集,也是大年三十最后的一个大集。在那个缺少娱乐活动的时代里,年集对就成了小孩子一年中除春节之外最为快乐幸福、最为盼望的日子。起个大早,简单吃几口饭,三五个小伙伴就上路了。出了村口,就看见路上三三两两的赶集的人,及至上了大路,人越发多了,各村涌出的人连接成线,以至于汇成了人流。那时的路除了乡镇通往县城是公路外,乡镇与乡镇之间、村与村之间都是土路。而人们对路径的选择也分两种:赶驴马车的、推独轮车的、骑自行车的都走大路;牵牲口的、步行的老人和孩子都走田间小道。那时候,不说汽车了,自行车都少,所以这些小孩子没有也不会骑自行车,张家庄距离东山镇大集有4公里的路程,可是对于调皮捣蛋的孩子老说照例是走着。那时的走路对孩子们来说也是一种快乐。当然到了大集上还要跟各自的家里人约定地点汇合,因为父母要给孩子们买一身新的衣服。这样在大年初一的时候就有新衣服穿了。这一天家里的大人还要在集上买一些菜啊、鞭炮啊等一些日用品。甚至还要买新的碗筷,不管家里有没有都必须要买上一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