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穿后第一餐(1 / 2)

天下笑将 沧浪忆歌 1023 字 10个月前

李效是个普通人,但智商和情商都算是上上之选。中国大多数理工科毕业的学生一般都笃信科学,同时受传统文化熏陶也多少会有点儿迷信。李效和他们一样笃信科学,只是基于他自己的际遇,他又深信玄学。他觉得科学和玄学是在从不同的方向探寻宇宙的规则和本源,只是科学容易被普通人理解和学习,可见度更高,而玄学又被各种污七八糟的信息带偏了方向。

科学越到高处越接近玄学。牛顿除了研究科学还同时研究神学,晚年更是把大部精力投到了神学上,因为他的科学解释不了他碰到的问题;杨振宁则说,如果上帝不是人形的,他相信有上帝存在,因为自然规律设计的太完美太漂亮了,而且有太多的法解释。

李效十二岁那年,外婆从山上破道观拿回一本手抄本的破旧道德经,逼着李效背的滚瓜烂熟,但是却不跟他解释一个字。

等李效大学毕业有了经济能力后,他斥巨资先后买了魏晋、唐、宋、明、清、近代和现代各种版本的道德经集注几十本。此时他才发现这些书记录的道德经和他自己背的不一样。他背的不分章节,内容顺序也和现代版本差异很大。更让他头疼的是有些句子意思直接相反,有些他背的书里没有,有些书里有的他没见过。

李效越看越心凉,他发现道德经已经被后人按各自的理解和需要注解的面目全非了。到了明清之后就彻底走上歪路,达到每个字词都能注解出长篇大论的程度。不仅又臭又长,而且这些版本还对每一个字词的注解都进行了玄化处理,解释的高渺玄妙、涵盖一切,充斥着“宇宙起源、天地本始、所不在、所不备、不生不灭、永恒长存、万化之妙、玄之又玄”之类的流氓词汇,造成了一词万解,万人解。一万人读这种经书,对每个字词都有自己的理解,但是却没人知道本意为何。

李效认为老子是地球进入现代文明之前认识世界最全面的人。作为东周首都的图书档案馆馆长兼博物馆馆长兼礼祭司仪,老子疑是当时世界上最博学的人。他著《道德经,是要告诉世人这个世界的玄妙,而不是要用玄妙弄晕世人。所以《道德经一定是老子用他能用的最简单最周详的语言对道的论述。

想明白这点,李效转而学习文言文,他去看《春秋、《论语,看《左传、《国语,看《孙子、《庄子,他大量学习春秋战国时期的典籍,以此来找到老子所处时代的论述和行文方式,最大程度的用老子的本意来理解《道德经。

李效发现自己又跑题了,自行拉了回来。他决定到屋外看看这个新世界。

从榻上爬了起来,李效发现自己的打扮和阿驹阿牛差不多,是一身旧而不破的麻布袴褶,只是腰上没有系带,膝下没有系绳。李效搜寻了一番,在榻角找到了带子和绳子,又找到一双包麻的草鞋穿上,当然这玩意儿现在应该不叫鞋,叫“屦”,刘备割席贩屦说的就是这种草鞋。

出了屋子,外面是个颇大的院子,有个三四百平方的样子。屋边杨柳两棵,已经丝绦碧绿。一圈稀疏低矮的木篱笆上,已经爬上了李效说不出名字的藤蔓植物,有点儿“牵牛延蔓绕篱笆”的感觉了。

李效回头看了看自己的小屋,木柱泥墙草顶,比半坡人的窝棚强点儿,但也强的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