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大难不死(2 / 2)

杨坚本就多疑,再加上身边诸多小人反复的提及此事,搞的他也是左右不定,不但有点慌乱,心里多少也有点听进去这道士说的了。

还好在这个时候尚书右丞高颎得知此事,生怕再节外生枝,真的有可能引起朝纲大乱。他匆匆赶来朝堂,疾声对隋帝道:“陛下,这谣言真真假假,难以分辨真伪。臣认为,这天下是否稳固,关键在于修德,而非用刑。否则,只会越来越人心惶惶,加剧朝堂的动荡啊!请陛下一定三思。”

隋主闻言,疑惑地看着高颎:“那依爱卿之言,你说说又该如何分辨谣言的真伪呢?”

高颎语气坚定地说:“陛下,一些关紧要的事情,就像如天将降雨,商羊起舞一样,虽然奇特,但与结果其实是没有关联的;有些谣言是与现实有密切关系的,需要引起高度重视,就好比保弧箕服实亡周国,才需警惕。”

“至于真假,所谓:“楚虽三户,亡秦必楚。”像这种斩草不除根的事,就是事实,必须重视;而所谓:“高山不推自倒,明月不扶自上。”就是民间的传说,是谣言,陛下大可不必在意。陛下千万要明辨是非,切勿轻信谗言啊。否则引起朝纲混乱,会伤我国之根本的。”高颎又接着说道。

隋主仍有些担忧:“可是,如果真如你所说,朕又该如何挽回天意呢?”

高颎诚挚地说:“陛下,臣还是那句话:天道本就是我等凡人法揣测的。陛下只要保持“只在修德,不在用刑”,自然就是顺应天意,需担心的。”

说到这里,高颎还是怕杨坚不能完全放下这些心思,又退而求其次的补充了一个方案:“臣以为:陛下如还有担心,只需将所有姓李的官员罢官,不得在朝,不得管兵用事,也就自然安心了,不必赶尽杀绝的。”

在这个时候,还有件事情也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就是隋主杨坚身边有一个侍卫长是蒲山公子李密,也姓李。而且杨坚还不是很喜欢他,经常也说到他长得有反骨,一直对他有疑心。恰巧这个李密是杨素的多年好友,杨素在这个事件中一直担心他,想保住他。

所以高颎提了建议后,杨素也立马出了列,恭敬地向杨坚鞠躬行礼,说道:“陛下,高公正直,所言也是为了国家,确实也有些道理,臣以为可按高公之建议执行。陛下需多虑。”

此时,李渊在朝上心中略感安慰,知道命暂时是可以保住了。同时,他也意识到,这场风波恐怕只是一个开始。

随即他也立刻站了出来,躬身说道:“陛下,臣在朝多年,也多次随大军南征北战。现年事渐高,近年来身体也多有抱恙,请求能归乡养病。请陛下恩准!”

隋主犹豫了一下,见几位心腹都赞成高颎的提议,终于点头答应了方案。他深知,此时稳定政局还是很至关重要的,而高颎的建议将李姓官员一律罢官疑是最好的办法。

于是,隋主杨坚正了正身子,端坐龙椅之上,声音洪亮地说:“我大隋建朝以来,诸多征战。诸位爱卿多年为国事操劳、南征北伐。寡人感动啊!传朕指意,今有高公、杨公力荐,朕特赦在朝李姓文武官员,辞去兵权,辞官归田,颐养生息、保重身体。”

“此外,爱卿李渊在外征战多年,多有战功,为官正直。现因身体抱恙,请求归乡太原养病,朕准其所求。但仍任命他为太原府通守,节制西京。退朝!”

这一事毕,一时间,朝堂上人人自危。杨素朝后也立刻偷偷传话给李密,让他也辞了官,赶紧离都。

就这样,高颎的上书请求。救下了朝中多位李姓官员,尤其是李渊,正所谓——大难不死,必有后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