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辞官回乡(2 / 2)

这时站在下边的众人纷纷私下议论:留下在长安的话,我们又都舍不得唐公,感觉对不起他的恩情;但是有些想去的人,却又迫于奈,法立刻离开长安城中的亲人、放弃仕途,以及生意上的牵绊,实在做不到,法随行。

因此,同样是作为李渊的属下,西边队伍的人很是羡慕能放下一切站在东边序列,跟随唐公去往太原的人,觉得他们愿意放弃现在的一切所得,说不定未来会有更好的前程。

唐公望向站在西边的众人,问道:“各位都是决定要留守长安安家的吗?”

几位官员迈着谦卑的步伐,缓缓走近,脸上洋溢着感激之情。他们纷纷低头鞠躬,谦逊地说:“感谢大人之前的提拔,为小人谋得了一官半职,大人保重。”

其中一人也不好意思地低下头,说道:“小人在京城房产,都是大人之前资助资金所购得的,大人对在下实在是恩重如山,小人定终身铭记。”

另一位官员更是充满敬意地报告李渊:“我家田地也是大人之前慷慨赐予的,让我可以耕种养家。以后每年的钱粮收益部分,我都会如数上交大人,供您府中公用。”

他们的神情真挚,充满了对唐公李渊的敬仰和感激之情。

听完众人的禀告,唐公面带微笑。他果断地吩咐:“把箱子抬出来。”

补充道:“留下的各位,之前都对我李渊多有帮助,我定会终身铭记于心。在场各位,论男女老少,按人分发每人棉布两匹,银子一锭。各位后会有期!”

见到这个时候李渊还给予奖励,众人欢呼雀跃,脸上洋溢着喜悦和感慨。他们忍不住惊叹:“大人真是仁慈宽厚,我们未能一直跟随大人,但他仍对我们这些普通人如此关心,真是宅心仁厚的好官啊。”他们的内心被唐公的慷慨所感动,不禁对这位领袖充满了敬意。

赏赐完毕后,唐公语气严肃地吩咐:“我既然已不在长安为官,日后你们更应该谨言慎行,遵守法度。切记,遵纪守法,不得有丝毫懈怠!”众人听后,纷纷跪拜谢恩,然后离去。

接着,唐公又将目光转向东边的一群人,关切地问:“你们在场的各位,都是确定打算随我一同去太原的吗?”

众人纷纷向前一步,齐声回答:“小的们追随大人。我们有的确实是全家老小几辈子一起生活的,但我们一家都愿意跟随老爷去太原,终生效忠大人。”

唐公微微点头,表示满意。他吩咐手下:“那就开启花名簿,给他们发放行粮和银两。但有一条,各位切记:途经各地不得骚扰百姓,哪怕是再便宜或不起眼的物件,都要与百姓公平交易,切勿强取豪夺,侵害百姓的利益。若是有人违反,必将严惩不贷。”

接着再简单的吩咐之后,唐公转身步入后堂,稍作休息。

窦夫人此时正怀着孕,脸上洋溢着即将回乡的喜悦,但同时也流露出一丝担忧。她迎向前去,说道:“老爷为官多年,伴君如伴虎。今天我们一家能安安稳稳的回归故乡,确实是件大喜事;但是我现在身怀六甲,万一路上车马劳顿,我的身体恐怕。。。而且分娩的日子就快临近,我觉得不行还是推迟半个月我们再启程吧。”

李渊眉头紧皱,忧虑地说:“夫人,当今圣上生性多疑,现在朝中又有奸人造谣生事,想把姓李的官员一网打尽。我们现在再在京城多待一天,就好像身处虎穴龙潭,随时可能出现不确定的风险。能在此刻请辞归乡,就已经是九死一生,最好的结局了。你还不知道李浑大人吗?他一门忠烈,却落得如此下场。现在全家想回去,都回不去了啊!我们一天都不能耽搁,要速速离去!”

窦夫人听了这番话,心中五味杂陈,默默言地开始去准备行李了。

李渊一方面向同事和亲朋好友告别,一方面向朝廷请辞。很快就带着窦夫人、十六岁的大女儿一同乘坐四人抬的木轿子匆匆离开都城了。随行的还有同胞弟弟李道宗和长子李建成,二人骑着马,紧随其后。四十多个身强力壮的家丁组成的随行队伍,这些都是关西大汉,他们各个弓上弦、刀出鞘,小心翼翼地随行护送着一行人离开了长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