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章 二贤庄结义(2 / 2)

说到这里,秦母忍不住泪流满面。她内心的痛苦和担忧,让整个房间都弥漫着悲伤的气息。听到婆婆秦母提及丈夫可能的遭遇,年轻的媳妇张氏心头一紧。她懂得婆婆心中的痛苦,也知道自己不能让这个家再失去第二个重要的亲人。只能强忍悲痛,紧紧咬着唇,试图控制自己的情绪。不敢发出太大的哭声,躲在帷帐里,悄悄抽泣。那压抑的哭泣声,仿佛受伤的小鸟般啾啾唧唧,让人听了忍不住心生怜悯。

众人也纷纷指责樊建威,不满地说:“樊建威,你究竟在忙些什么私事?俗话说,‘同行疏伴’,大家一起出门,你怎么就不能关心一下秦大哥在路上为何耽搁?他本该早就办完事回家来了,如今为何却还不见人影。秦伯母只有秦大哥这么一个儿子,他久不回家,老人家举目亲,让她怎能不担心牵挂?”

樊建威低着头,诚挚地说:“各位兄长,秦伯母和秦大嫂的责怪,小弟不敢反驳。各位都是走南闯北的汉子,自然明白在家千日好,出门一时难。我与秦大哥六月到达长安,兵部衙门登记等待批文,就耗费了两个月。直到八月十五,才领到批文。”

“秦大哥抵达临潼山时,恰逢唐国公遭遇强盗,正在危急关头。大哥路见不平,挺身而出,救了唐公。而后我们一起出的关,时间紧迫我二人就匆匆分别,大哥携带行李独自前往潞州,而我则前往泽州。”他停都没有停,一直低着头在说过程。

“没想到的是,我俩走的急,分别出发的时候秦大哥的盘缠银子全都放在了我的箱子里,分手后我才意识到这个问题,现在盘缠路上也用完了。到现在我也等不到他回来,只能把先银子补送回来。”说完,樊建威将一包银子放在秦母的榻前。他的眼神诚挚,透露出内心的愧疚和担忧。

秦母也轻声说:“这次出门,我还给了他四两银子,叫他顺路去买潞绸,想来他也拿去当盘缠了。”

樊建威皱着眉头回答:“我抵达津州的时候,马刺史已经去太原祝贺唐国公了。那两个犯人我只能养在住处,可这段时节物价飞涨。等到官府马刺史回来我投完文书、领了批,身上的盘缠就已经所剩几了。”

秦母担忧地看着樊建威,问:“你说的这些都是你的事,你后来有知道关于叔宝的消息了吗?”

樊建威语气肯定地说:“虽然没有秦兄的消息,但是按照路程和日期计算,唐国公到达太原的时间,秦大哥应该已经到潞州了。那时候蔡刺史应该还没有出门,他肯定是在潞州先投完了公文的。我知道秦大哥性格急躁,难道他是因为等待批回,耽误在潞州了不成?唉,也怪我!如果当时我有足够的盘缠,肯定会去潞州找他一起回来。可正是因为没了盘缠,只能先回来了,哪里知道秦大哥还没回家?”

众友这时也纷纷表示:“这也不能全怪你,但是现在不管怎么说,你都必须前往潞州寻找秦大哥,这才是现在你最应该做的。”

樊建威坚定地说:“秦伯母,您不必太担心,这样吧:就请您写一封信,我带着你的信去潞州跑一趟。你放心,我一定寻到秦大哥才回来!”他的眼神充满决心,透露出内心的责任感。

议罢,秦母立刻命令丫环拿来文房四宝,小心翼翼地呵开冻笔,写了一封简信并封好,然后把樊建威归还的解军银子一起交回给他,说:“这些银子你也拿去当盘缠,现在用它找到叔宝带回来,才算是物尽其用!”

樊建威连忙摆手,坚定地回答:“伯母这些就不必你费心了,侄儿我自己会准备盘缠。您就请放心,找到了秦大哥后,我也会安排好他的花费,把他安安全全的带回来。用这些原本的银子不合适,也没有必要,你老就留下用吧!这样我也会安心一点。”

秦母坚决不同意,微笑道:“你还是拿去,这样路上也会方便。”

众人也纷纷点头:“现在最重要的是尽快找到秦大哥,你身上多带些盘缠去有备患,这事就听秦伯母的安排吧。”

樊建威想了想也有道理,就不再推辞了,重重的点了点头说:“那好吧,侄儿就此告别,即刻去寻找秦大哥。请伯母及各位放心,如论如何我都会找到秦大哥的。”

秦母听了,也很感动,内疚的说:“我家秦琼没有兄弟,其他女眷更人能出远门,这么冷的天,也就只能麻烦你跑一趟了,实在也是不合适。”

众人把带来的银钱也都放在秦母的榻前,然后各自离去。樊建威一回到家,就收拾好行囊,告别了家人,离开了齐州直奔潞州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