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好好的人,竟被残害致死,族人群情激愤,矛头直指北部首领。大家本是盟友,相互信任,想不到对方如此残忍阴毒,实在是可忍,孰不可忍。于是,众人拿起武器,趁着夜色,杀进北部首领的营帐。幸亏他反应及时得以逃脱,他的族人却不幸几乎被消灭殆尽。
本来最强大最友好的两个部落,因为一块奇石势同水火。一个渐渐凋零,一个更换首领,发誓与对方形同陌路,不共戴天。
从此,边境的侵袭队伍里少了一个强大的部落,另一个形单影只,难成气候。不得已,剩余势力只能与西北的白狄结为盟友,依附在其羽翼之下,苟延残喘。从此,白狄也加入到侵袭晋国边境的队伍中来,当地军民不胜其扰。
既然对手已经合成一股势力,大肆进犯,郤缺和士会,认为时机已成熟,主张派大军前来清剿。晋成公接受了他们的建议。
得知晋军前来,白狄赶来应援,连同残存的赤狄族人一起应战。然而,他们的人口兵马和战斗力都比不上晋军,他们的部署已被晋军提前获知。大兵一到,个个吓得不知所措,只得投降。
白狄被逼签下议和书,保证不再来犯。同时,还要偿还从前对晋国平民抢劫造成的财物损失。最后还有一条——作为盟友,将来晋国对外发动战争,他们必须出兵出钱,义无反顾的支持。
西北的游牧民族总算消停,晋国终于能喘口气。
就在此时,楚国出兵郑国。晋国挥师南下,西边的秦国又在晋国边境玩起偷袭的小把戏。晋国忙着与楚国争夺郑国,无法两边作战,结果,秦军在晋国西部占到便宜。
晋国当然不甘心。
结束与楚国的对峙,率兵回师之后不久,晋国迅速联络白狄。请他们从定阳南下,偷偷进入秦国境内,慢慢靠近秦国都城雍城。晋军军队已经集结完毕,却按兵不动。收到白狄的信号,确定他们已经就位,晋军便潜伏到秦军后方,与白狄内外夹击。最后,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把秦军打了个措手不及。
对秦一役,晋国大胜。俘获秦国将军赤,还抓获一名在晋国境内从事间谍活动的秦国奸细,并将其处死。
这次胜利震慑了秦国。毕竟,从来狄国和晋国都是打了又退,退了又打,怨怨相报总难了。没有人想到,白狄竟会甘心做晋国的马前卒,帮他们攻打秦国。此次兵败过后,秦国对晋国更是多看少动。
可以说,临危受命的晋成公,继位后的一系列活动,展现了相当的才干。中原的话语权重新回到晋国之手,对狄国的收服更是意义深远。不仅少了一个敌人,还多了一个能打仗的盟友。
晋国对秦国继续保持襄公以来压倒性的优势,秦国仍不具备对晋国发动大规模战役的实力。
晋楚中原争霸,楚国的锐气屡屡被挫伤。虽年年都有对郑或陈的侵扰,总的来看,对阵结果仍是晋国占上风。
晋成公执政时期,强势进取,将灵公时已岌岌可危的霸业和衰退的国力重新推回正轨。这个时期,中原盟主依然是晋国,晋国仍然是当之无愧的中原霸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