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可以想象在科学不甚发达的古代,古人对这类天体天象十分敏感,12如此有规律地出现,古人便认为是“天意”。巧合的是,人体结构与天体一样,也出现了“12现象”人体共有12经脉、胸椎12块、肋骨12对、小肠初始段长度相当于12个横指,故名“十二指肠”。现代解剖学还发现,脑神经、胸神经也分别有12对。于是,在迷信“天人合一”、讲究“应天合人”的时代,12不可避免地被神化了,故有“天之大数”一说。除了12,再没有哪一个数字有这么神奇了。
而且,12的特别之处还在于只有它是2、3、4、6的最小公倍数,能被4个数整除的最小数只有12。周代是对12极为迷信和崇拜的时期,在制定行事规则时都喜欢用12,如帝王所戴冕冠的旒(音li,悬垂下来的装饰性玉串)用12根,此即《礼记郊特牲》中所说的“戴冕,旗十有二旒,则天数也。”
据《后汉书荀爽传》,就连天子后宫最早也不是三宫六院七十二妃,而是“娶十二女,天之数也。”后来的“72妃”是在“12女”基础上“扩容”而来的。
二十四节气萌发期正是周朝,人们在划分时序时自然会用上12这个数。在古人眼里,24个节气是有严格区别的,性质不同。古人称节气为“气”,二十四节气就是24个“气”,有“节气”和“中气”之分每月第一个即月首的“气”,称为“节气”;第二个即月中的“气”称为“中气”。
这样,全年共有12个节气、12个中气,合起来正好是“二十四节气”。
二十四个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是哪个?这对我很重要,《夏小正》“日冬至,阳气至,始动。”
“二十四节气”的具体名称分别是农历一月的立春、雨水,二月的惊蛰、春分,三月的清明、谷雨,四月的立夏、小满,五月的芒种、夏至,六月的小暑、大暑,七月的立秋、处暑,八月的白露、秋分,九月的寒露、霜降,十月的立冬、小雪,十一月的大雪、冬至,腊月的小寒、大寒。在二十四节气中,“冬至”是最早出现的节气。
冬至是农历十一月的中气。早在殷商时就出现了“冬至”概念,不过那时人们叫冬至为“至日”、“日南”、“南日”等,这些词语在殷墟甲骨卜辞中均已发现。“冬至”出现最早可能因为古人对这个日子太敏感,太在意——冬至以后,白天一天比一天长,再过一段时间的严寒,天气就渐斩转暖。
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农事历书、中国现存最早的科学文献之一的《夏小正》称“日冬至,阳气至,始动,诸向生皆蒙蒙符矣。”大概意思是,冬至这天是太阳最短的一天,阳气开始增长,生物萌动。《礼记月令》也有相同的观点“日短至。阴阳争,诸生荡。”
“冬至”不只最早出现,还是24个节气中的首节在秦汉时及以前,一年中的12个中气里,冬至是,“小寒”则是12个节气中的。故司马迁《史记律书》称“气始于冬至,周而复始。”当时,到冬至日官方要举行隆重的祭祀仪式。据《史记历书》,汉武帝刘彻当皇帝第7年,曾将“冬至”作为一年之始,并改年号,称该年为“太初原年”。
同时诏令,要求大家过“冬至年”。《淮南子时则》记载,在冬至这天,“天子率三公九卿迎岁”,与后来过“正月年”春节如出一辙。现在人们还说“冬至大如年”,就是此遗俗。
“冬至”还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被测定的一个节气。中国最早使用“土圭日影”法来测定冬至。《周礼地官》“大司徒”记载“以土圭之法,测土深,正日景,以求地中。”
更为巧合的是冬至的时候我回到了刚出生就被迫离开的故乡,回到了西拉木伦河,而冬至恰恰是我的生日,这一切的一切都不得不让我再次重新审视自己神秘莫测的宿命。
其实早在西周初年,古人已开始测“冬至”了。唐朝学者贾公彦疏注“周公摄政四年,欲求土中而营王城,故以土圭度日景之法测度也。”周公营建的王城位于今河南洛阳,周公当时已深刻理解了“冬至”和“夏至”的概念,并利用这两个概念,通过“土圭测景”法,来确定“地中”和城址。这也是二十节气诞生以前“冬至”在实践中的最早运用,有洛阳学者因此称洛阳是“二十四节气”的重要发祥地。
我真正遭遇的危险是从自己的生日开始,从冬至延伸下来,先不看与我有关,先看古人最看重的几个节气,这些节气都与我的宿命有关。
《独断》“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夏至阴气起,君道衰,故不贺。”
为了便于记忆和使用,古人将24个节气编成了歌诀“春雨惊春清谷天……”但24个节气在农事和生活中的地位并不一样,其可分为五类,一类表示寒来暑往变化有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8个节气。
二类象征气温变化有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5个节气;三类反映降水变化有雨水、谷雨、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7个节气;四类显示物候现象有惊蛰、清明2个节气;五类说明农事要求有小满、芒种2个节气。这些节气中,古人最看重的是俗话说的“四时八节”。
“四时”即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八节”就是表示寒来暑往变化的8个节气,8节之间大概相隔46天。
古人为什么认为上述8个节气最重要?
这从其命名上即可看出来。所谓“立”即开始的意思,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分别代表春季、夏季、秋季、冬季的开始和到来。为了更准确地表述时序特点,古人又根据天气和物候,将节气分为“分”、“至”、“启”、“闭”四组。
“分”即春分和秋分,古称“二分”;“至”即夏至和冬至,古称“二至”;“启”是立春和立夏,“闭”则是立秋和立冬,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合称“四立”,这些加起来共为“八节”。对应节气中最重要的“八节”,还产生了民俗节日中最重要的“八节”,即上元、清明、立夏、端午、中元、中秋、冬至和除夕。
如果八节中再选重点,则是夏至和冬至这“二至”。冬至时太阳到达最南方,而夏至刚好相反,太阳到达最北方,即古人所谓“日北至,日长之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至者,极也。”
因为冬至和夏至对生活影响最大,古人干脆将其当作重要节日来过,分别称为“冬节”和“夏节”,并编出了相应的《数九歌》,提醒人们注意生活、生产节奏,调整适应时序。
那么我就必须特别注意这八个重点节气,许多看起来风马牛不相及的事情现在却紧密神秘的联系在一起。
八个重要节气我只刚刚经历了两个而已,还剩下六个,到时候我是否还活着都不敢确定,但是有一点我敢保证,只要我还活着我就会继续探究真相,继续寻找母亲。
思路再次转移回龙星纪年,天上渺远的星象缘何被一个民族描绘于旗帜上并奉为图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