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如流水一去不复回,时光的流逝从来令人担忧和忧伤,此刻的我却心甘情愿的搂着两个孩子浪费大好时光,心里不再焦急甚至连担心都不担心了。
我的书包里还有那本等待戈多,我再一次拿出来,轻轻的拿出来,小心的轻声轻语,孩子们不会被惊醒我也能享受到眼前最好的时光。
不是么
一个聋子的世界永远都是安静的,聋子看见阳光,浪费阳光,就是最幸福的时刻不是么
我根本什么也听不到小孩子也不会迁就我,完全读唇语,小孩子咿呀学语到唇语,后来小孩子不再说,不用说我就会理解了,巨大的进步。
等待戈多有很多解读的,其中让人不断讨论的一点就是戈多是谁。
有人曾把戈多解释为上帝;有人认为戈多其实是死亡的隐喻;有人认为在这部戏剧中戈多其实已经出现过了。
但是目前普遍接受、也是我赞同的观点戈多其实是贝克特对“希望”的解读。剧中的两位主人公从始至终都在等待着“戈多”,但从始至终都没有等到“戈多”。
“戈多”作为一个代名词,始终是一个缥缈虚无、无法触摸的幻影,一个存在在人类梦魇中的海市蜃楼。这剧中反复出现的一幕,其实可以代指这一过程人类在绝望环境下队希望不断地等待,却始终无法等待到希望的真正出现。
他们在生命的大多数时候都处于对希望的无望幻想中,却对“无法等来希望”这一现实不自知。
但这是否就可以说,贝克特创作的这部戏剧其实是对现实的悲观主义表达呢未必。通读剧本,在剧情的发展过程中,两位男主本就悲惨的流浪汉生活不断变得更加艰难,第一幕中的仆人波卓变成了瞎子,幸运儿也变成了哑巴。
两个流浪汉陷入绝望,他们想要自杀,于是出现如下对话
弗跟着就有那么多好处。掉下来以后,底下还会长曼陀罗花。这就是你拔花的时候听到吱吱声音的原因。你难道不知道
爱咱们马上就上吊吧。
弗咱们先等一下,看看他说些什么。
爱谁弗戈多。
爱好主意。
弗咱们先等一下,让咱们完全清楚咱们的处境后再说。
爱要不然,最好还是趁热打铁。
弗我真想听听他会提供些什么。我们听了以后,可以答应或者拒绝。
爱可是咱们呢
弗你说的什么
爱我说,可是咱们呢
弗我不懂。爱咱们的立场呢
弗立场
爱别忙。
弗立场咱们趴在地上。
流浪汉们还在等待着戈多,于是在他们想要自杀的时候,首先想起来的是“戈多怎么想”。本来要结束自己潦倒悲惨的生活时,因为一个不存在的人而怀疑甚至改变自己本来的行动。
我一直认为等待戈多其实就是等待希望。人类在等待希望的过程中,难免会因为希冀在未来会发生的事情而改变或放弃自己本来想要继续的事情,也可以说,在这部戏剧中,寻找希望的过程决定着人物的命运导向,甚至在指导着人物应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