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 图谋霸业(2 / 2)

关于瓦剌部的历史,张阳在一路上,虚心请教,总算弄清楚了。

当年,朱元璋打败了元朝,蒙古贵族逃出大都(京城)后,分裂成为了东蒙古鞑靼、西蒙古瓦剌,互争雄长,征战不休。

永乐初年,明成祖朱棣分别遣使与鞑靼、瓦剌“谕之通好”。

瓦剌首领马哈木为借助中央力量对付鞑靼,归顺了大明,明成祖亦分别封之为王。

经过长期征战,鞑靼势力不断削弱,瓦剌逐渐强大。

永乐十六年(1418年),马哈木之子脱欢袭父爵为顺宁王。

几年时间,脱欢攻破鞑靼,兼并其众,又统一内部,其势日张,雄视漠北。

明英宗正统四年(1439年),脱欢死后,也先继承瓦剌首领之位,受明朝封为太师,掌管瓦剌部的实权。

经过十年的发展,不仅漠南诸部全被他征服,而且东胁朝鲜,西略哈密,草原的大半土地,皆尽为其所控。

也先一直励精图治,图谋恢复先祖霸业,他一直在寻找一个时机,一直到屠龙刀在江湖中出现,一直到张阳自投罗网,将屠龙刀送到他的面前。

而且,由于屠龙刀的出现,让一直修养生息的拜月神教重出江湖,可以牵制住中原江湖武林高手,对于他成就大业,也是极为有利的条件。

综合所有的条件,他心动了,他觉得时机来了。

于是,他发兵了。

当然,发兵需要一个正当的理由或者借口。

瓦剌每年冬天会向明廷遣人贡马。最初所遣使者不过五十人,后因贪图朝廷的厚赏,增至二千余人,并屡屡索要贵重难得之物。稍有不遂心愿,遂即制造事端恐吓,明廷所赐的财物不得不每年递增。

脱脱也先这一次遣使两千余人前去贡马,诈称三千人,并向明朝邀赏。

由于宦官王振不肯多给赏赐,按实际人数给赏,并减去了马价的五分之四,没能满足他们的要求,于是就借着这个理由挑起了战争。

脱脱也先于今年的七月份统率各部,分四路大军,大举向内地发起了进攻。

东路,由脱脱不花与兀良哈部攻辽东;

西路,派亲信将领进攻甘州(甘肃张掖一带);

中路为进攻的重点,又分为两支,一支由阿剌知院所统率,直攻宣府后围赤城,另一支由也先亲自率领,进攻大同。

脱脱也先进攻大同的这一路,兵锋甚锐,大同兵将接连失利,塞外城堡,所至之处,无一幸免,全部沦陷。

……

瓦剌南下叛乱的消息一出,朝中人心惶惶,英宗皇帝此时却偏偏听信宦官王振一人的话。

恰逢张太后病逝,元老三杨或死或贬,王振更加擅威作福,无所忌惮,竟然盗走了太祖皇帝朱元璋所立的禁止内臣干预朝政所立的铁碑。

从此以后,这位王公公大权独揽,广植私党,使其侄王山为锦衣卫指挥,王林为锦衣卫佥事,其党羽个个升官进禄,飞黄腾达。

他排斥异己,陷害忠良,弄得鸡飞狗跳,民不聊生。

大同前线的败报不断传到京城,英宗皇帝朱祁镇在王振的煽惑与挟持下,准备御驾亲征。

兵部尚书邝埜和侍郎于歉“力言六师不宜轻出”,吏部尚书王直率群臣上疏劝谏,但英宗皇帝偏信王振,一意孤行,执意要御驾亲征。

正统十四年(公元1449年)7月16日,英宗皇帝命其弟郕王朱祁钰据守北京,然后和王振率官员一百多人,带领号称五十万大军从京城出发,北征瓦剌。

英国公张辅、成国公朱勇、兵部尚书邝埜、户部尚书王佐、内阁学士曹鼐、张益等护驾从征。

直到皇帝陛下御驾亲征的消息传出,整个天下为之哗然。

有人担忧,有人兴奋,有人手舞足蹈,有人唉声叹气。

直到这时,不太熟悉历史的张阳,终于想起来了一件在明朝历史上轰动的大事——“土木之变”。

土木之变,又称土木堡之变,是发生于明朝正统十四年(1449年)明英宗朱祁镇北征瓦剌的兵败事变。

它是明朝历史上一次发生的大规模的失败战役。

英宗皇帝亲率大军出征,军政事务皆由王公公一人专断。因为仓促出兵,后勤不续,退至土木堡时,英宗皇帝朱祁镇被也先的军队俘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