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最前排的是一些在京没就封的籓王了,比如朱允炆的几个兄弟,比如被叫上殿的燕王世子朱高炽,还有他弟弟高阳郡王,今天是大朝会,他们也是需要到场的。
他们后面就是分列两旁的文武重臣,像六部主官,连九卿都没资格站在这里,武臣在明初一般都是勋贵,朱允炆这些天都已经一一见过了,倒也不觉得陌生。至于深入交流,就只能等朱允炆腾出手了才行。
“陛下,臣有事启奏。”
站出来的依然是一个小官,朱允炆见都没见过,一般在朝会的时候,只要小官有资格进言(不是所有朝会都可以发言的,有些甚至规定了所属部门才能发言)的,基本都是他们打头阵。
后面站着的都是大佬,开始都不会亲自下场,就如两军对垒,开战前总会是自己的探子,探子是最危险的的,但同时也是己方最精锐的士兵了,一个是要试探下皇帝的反应,二个就是看场内的形势,毕竟前一刻再是胸有成竹,也挡不住意外频发,而且在站的谁不是胸有成竹呢?
“讲……”
“陛下,臣监察御史张莹弹劾礼部清吏司郎中李建,其在位时虚应其事,已有五名学子联名向朝廷告状,还望陛下明查!”
朱允炆闻言一愣,这他还真没想到今天的第一炮会点向这个名不见经传的五品小官。
监察御史的职权很清贵,也就是传说中的言官,可风闻奏事,不涉己身。
朱允炆对言官没什么偏见,他们只不过是在后来给跑偏了而已,最开始的时候还是作为皇帝家犬来放养的,在明初的时候对于吏治的清查也是起到了应有的作用。
这件事情朱允炆不好当庭处理,他不了解事情详情,对李建这个人也完全不了解,听的最多的也是唱歌的那个李健,至于这个……
“谁是李建,站出来说话。”
朱允炆沉声问道。这种处理事情的方式他还真有些不习惯,这种事情正常不应该是暗地里调查清楚,拿到确凿证据之后,再在朝堂上公开吗?
其实是他不了解明朝的政治氛围,和满清不同,明朝讲究的是事无不可对人言,重要的事情都是要公开公正的进行,要经得起推敲。
这个时候的风气就是这样,像满清的密奏制度一眼样,是明朝人想不出来吗?不是的,是明朝的生态就不允许这样的事情发生,有事情当面说清楚,就像现在!
所以文臣们才会对锦衣卫这么排斥,当然也是因为锦衣卫侵犯到他利益,不过文臣们排斥不稀奇,稀奇的是完全不搭边的民间也是同样的排斥锦衣卫,锦衣卫针对的都是官员,可从来没抓过平民百姓,但是民间的风评却是一边倒的,就是因为这个原因。
不能说不对,社会风气就是这样,就像现代人你不能要求他结婚后才有性行为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