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对于靠着那样的画像都能够找到那个叫陈和南的人,张宁还是有点好奇,不是说好奇这个人,而是好奇这唐人你是怎么把画像和真人人联系到一起的。
第二日一早,张宁便带着苏酥还有蝉儿以及萧仙儿,收拾好东西出发,随行的还有一些张家的护卫以及五部的十多个人。
由于是小规模调动军伍,再加上本就是自己部门的人员,张宁也没打算给上面说一下,而后带着众人浩浩荡荡的向洛阳方向走去。
河洛地带,河指的黄河,洛指的是洛水,泛指一洛阳为中心的中原地带。
白居易诗《从陕至东京》:“从陕至东京,山低路渐平。风光四百里,车马十三程。”
从长安出发到洛阳大概四百里路程,张宁问了带路的人员,原来这个时候要从长安到洛阳必走崤函古道。
从长安出发,过渭南,在即华阴,到渭河和黄河的交接处,这里便是潼关。
北侧紧靠黄河,河水直接紧贴着塬体而流。在东侧,是一条叫“远望沟”的深沟,沟里有流水。西侧也有一条深沟,名为“禁沟”,沟中也有流水,称禁沟水(现在称禁沟河)。东西两侧深沟在流水冲刷之下,峭壁陡立,险峻异常。塬南侧则连接秦岭。
潼关分为汉潼关和唐潼关,这个时候由于黄河水位下降,河岸边上露出了大面积河床,所以李二下令,将潼关由再坝塬上面搬了下来,将黄河裸露的河床给包括进去。
来到潼关,张宁最先发现的便是在后世说的十二连城的远望沟,这里驻扎了大量的军队,而且现在十二连城是可以通行的,禁沟的由来便是在唐时这里禁止通行得的名,反正现在只要你有通关文牒,守关的军伍查阅一下,既可以放行,
但是张宁也大概知道了,估计等到新潼关修好,行人应该就是延河岸而行,不走塬台,直接通过守卫的新潼关,而后如洛阳或者进长安,所以那边才被称为禁沟吧。
过了十二连城,而后走了一段上坡路,便是汉潼关的遗留下来的建筑,李二下令将潼关搬到了黄河边,这里的建筑也被拆了不少,张宁也没打算在这里游历,过了汉潼关,便是非常出名的五里暗道。
郦道元《水经注》对此有描写:“河水自潼关东北流,水侧有长坂,谓之黄巷坂,坂傍绝涧(即远望沟),陟此坂以升潼关,……邃岸天高,涧道之峡,车不方轨,号曰天险。”
就算世后,这条经过风少千年的洗礼,你依稀可以看出这条古道的险要,这天古道是通往塬上的毕竟之路,过五里暗道,便是现在正在新修的唐潼关,一帮徭役或者工匠正在忙碌。
唐潼关也是在一片塬台之上,只不过这塬台比起上面的汉潼关的塬台,要矮一点,但是将黄河水位下降后露出的河床给包裹了进去,再次将潼关化为了天险。
由于张宁有官位和爵位在身,守关的军伍看了一眼通关文牒,直接放行而去,
过了唐潼关,延黄河而行,最后过了黄巷坂,这才算是走出了潼关,当然这是出关中平原,但是要有军队攻打潼关,那么第一道天险就是这黄巷坂,单是从这一个巷字,就可以明白这条道路的险要,过了黄巷坂,潼关主城那才是正菜。
过了潼关延黄河河岸走六十里左右,便是曾经的天下第一关,函谷关,也称秦关,曹操新修潼关之后,这里也逐渐废弃了,原因有人说是和风陵渡有关,其实不然。
主要在于函谷关东邻弘农涧,涧对岸为从洛阳方向来的崤山道,东面只能从崤山这条道和黄河岸边西进,到这里要渡弘农涧。弘农涧水位高,渡过后落脚点少,弘农涧水位下降,渡水到对岸就容易了。
函谷关西是稠桑塬,渡过去后要登上稠桑塬,这里面原来植被丰茂,草木丛生,泥泞难行,很难大规模行军。
汉后期,这里植被已经被严重破坏,草木少了,土也干燥些,比原来就容易多了,因此函谷关那不是唯一的选择了。加之黄河水位下降,黄河边也能往西跑了,谁还非要来函谷关这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