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玘带着兵马在外面打仗,李显带着人在深山老林搞科研,这两个人一时之间居然都挺有事儿干的。</p></p>
结果这个时候平时基本上就是清水衙门的太史局突然跳出来该大家带来一个消息:四月癸卯,月犯东井。</p></p>
李显虽然在这个时代已经勉强融入的差不多了,但是他的学习课程还不包括星相,所以他也不知道月犯东井是个啥意思。</p></p>
当然太史局也给了一个答案:人主忧。</p></p>
简单来说也就是有让皇帝忧愁的事情要发生啦,得到这个结果一时之间整个朝廷都有点小心翼翼的,生怕自己这边出了什么事儿然后让圣人不开心,圣人不开心,那他们全家估计都要跟着不开心了。</p></p>
结果谁都没想到让李治发愁的事情居然来自西突厥前线的,娄师德发来急报:要顶不住啦!</p></p>
李显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整个人都惊了,之前郑玘的折子上写的情况没这么紧急啊,他甚至还有余力将吐蕃的兵防布置都探查了个差不多,之前他手里还只有两千人,经过战损只剩下一千多人呢,怎么娄师德前去支援了反而扛不住了啊?</p></p>
这不科学!</p></p>
李显前脚才放下心来,觉得他家王傅应该没事儿了,结果后脚就又来这么一个炸弹,能不能不要这么坑人?!</p></p>
于是李显又开始了各种探听消息的日子,后来他才知道,郑玘当时能够支持那么久跟他策略得当有关,但是跟多的是吐蕃压根没把这点人放在眼里!</p></p>
因为经常起摩擦,所以吐蕃和大唐彼此之间对对方的兵力强弱都有一个概念,大唐的骑兵不强他们是非常清楚的。</p></p>
本来骑兵就不是很强大了,然后还只有两千人,主将还死了,这样的一支队伍有什么好怕的?虽然后来郑玘带领的队伍让吐蕃接二连三吃了亏,但是并不代表吐蕃的整体实力很弱啊,他们如果真的弱的话,怎么敢偷偷集结兵马准备跟大唐叫板?</p></p>
所以娄师德过去之后,吐蕃就开始高度重视了,几乎是几天之间,吐蕃的兵马就增强了一倍多,郑玘归队之后,反而发现压力更加大了,他自己分析了一下,然后将分析的结果报告给了娄师德。</p></p>
他并没有直接就过去说建议之类的,毕竟娄师德有自己的判断力,他只需要将自己知道的告诉对方就可以了。娄师德也没让他失望,在对比了一下敌我力量之后,压根没想带着一万多兵马去逞英雄,而是麻溜的向朝廷求助了。</p></p>
于是李治的案头上摆上了娄师德和郑玘两个人的折子,两个人切入点不一样,但是都说明了吐蕃这一次的决心。</p></p>
其中郑玘写的更加严重了一下,他的看法也更加超前,他觉得按照吐蕃的行军路线来看,他们的目标应该就是西域一带,再具体一点就是龟兹、疏勒、于阗、焉耆四镇,剑指安西都护府。</p></p>
刚刚被封为安西都护府大都护的李显:……</p></p>
估计再没有什么比听说有人要来抢你地盘更加让人生气的事情了,李显知道之后就十分生气,大家都在说郑玘十分有军事天赋,他的分析十分可靠,只有李显知道,郑玘既然敢这么说,那就说明他曾经大概经历过这件事儿,也就是吐蕃……真的来抢他的地盘了。</p></p>
简直不能忍!李显恨不得回头就把火药给折腾出来直接送给郑玘去把那帮吐蕃人给轰回去。</p></p>
李治紧急召开军事会议然后火速商议出了最新的计划,以右威卫大将军薛仁贵为逻娑道行军大总管,左卫员外大将军阿史那道真为副,娄师德升任左卫将军亦为副,率军五万,出讨吐蕃,并护吐谷浑还国。</p></p>
这份命令下去之后,全国上下又开始紧张的筹备了起来,李显……李显觉得有点担心,薛仁贵作为讨伐吐蕃最高的将领,到了咸亨元年的时候年纪已经不小了,都56岁了,虽然看着感觉不算很大,但是要是算一下现代社会的平均年龄的话,就知道能活到这个岁数已经不容易了。</p></p>
不过比起姜恪……他还是年轻许多的,姜恪对于这次没能够带兵出征也是有点遗憾的,而李显觉得……姜恪还是不要出去的好了,头发胡子都白了,让这么个老人家出去打仗,他心里都过意不去啊。</p></p>
于是没事儿的时候,李显开始跟姜恪学习兵法。可以说经历过郑玘的事情,他现在的想法已经跟之前不太一样了。</p></p>
以前他觉得自己不会就不会了,反正也用不到什么,更何况他不会大概也不会让人觉得有威胁,他只想当个闲散王爷安闲富贵一生。</p></p>
可是现在不行,郑玘在努力的往上爬,他走得越来越远,而李显却一直停留在原地,现在郑玘还会因为他年纪小懂得不多而教导他,等他们年纪渐长,李显和他的差距会越来越明显,到那个时候他们两个就算曾经关系再怎么亲密,大概也只有相顾无言了。</p></p>
李显想一想那个画面都觉得难过,当然最主要的是他觉得郑玘太辛苦了,他想帮帮郑玘,他的身份给了他非常大的便利,但是想要更深入一点的话,他就需要更多的话语权。</p></p>
李显想了很久确定了自己的目标——武后还能活很多年,只要保证武后对他不会生厌,只要他能够紧随武后的脚步,那么什么太子什么沛王,他们的亲近与否都是不重要的。</p></p>
所以最近这段时间,除了偶尔去那边看看实验进行的怎么样其他时间李显都在拼命的吸收着各种知识。</p></p>
而完全不知道为了他李显有多么努力的郑玘,在看到朝廷的任命的时候,松了一口气的同时也略微担心。</p></p>
上一世的时候,跟吐蕃开战的时间没这么早,所有人都没有想到吐蕃会突然攻打大唐,而且一口气将安西都护府都占领了,龟兹、疏勒、于阗、焉耆四镇相继沦陷,大唐当时是以薛仁贵为婆娑道行军大总管,以左卫员外大将军阿史那道真和左豹韬卫将军郭待封为副的。</p></p>
郭待封是郭孝恪的次子,也算是将门出身,但是本人的本领十分有限,还不听指挥,薛仁贵虽然也算是士族出身,他家是河东薛氏,祖上是在南北朝时期就十分有名的名将,但是到了他这一辈的时候薛家已经没落了,而郭待封家境良好,对这位将军明显不够敬重,再加上薛仁贵当时是安排郭待封保护粮草辎重,这对于迫切希望上战场立功的郭待封而言感觉像是薛仁贵在排挤他。</p></p>
于是本来薛仁贵设定好了后勤辎重到达乌海城的时间,结果郭待封刻意缓慢行进,导致他所率领的后勤部队被吐蕃大军围住,粮仗尽没断了唐军的后勤和补给,使得原本能够赢的仗输了个一败涂地。</p></p>
这一世在郑玘的干涉下,阿史那道真和薛仁贵依旧出征,只是郭待封的位置被娄师德占了。</p></p>
说实话,一开始郑玘也说不好自己能够做到哪一步,他现在能够影响的地方太少了,唯一能做的就是让大唐不要那么被动,而那个吐蕃向导可以说是给了他一个机会。</p></p>
郑玘对于战死的那几百士兵心里是十分愧疚的,其实他早就发现了那个吐蕃奸细,只是他在暗中调查了一下那个奸细的活动范围之后,得出了一个他肯定会做手脚的结论,然后……他就继续按兵不动准备利用这个吐蕃奸细,将野心勃勃的吐蕃给引出来。</p></p>
只是想要改变历史总是要付出代价的,郑玘自己的话他付出什么样的代价都无所谓,只是现在付出的代价就是那几百士兵的命。郑玘牢牢的记下了这些人的名字,准备回去之后好好照顾他们的家人。</p></p>
虽然愧疚,但是如果重来一次,郑玘还是会做这个选择的,毕竟几百兵马和几万大军的概念不是一样的,如果任由吐蕃攻打西域,那么死去的平民百姓数字也是会非常可怕的,哪怕那里人烟并不多。</p></p>
这是一个选择题,少数人和多数人,郑玘选择牺牲少数人保全大多数人。</p></p>
郑玘虽然心有愧疚却依旧坚持着走自己的道路,他是个非常坚定的人,设定好了目标就不会轻易改变。他首先去找了娄师德,建议娄师德暂时撤军去跟大军会合。</p></p>
说实话之前出征的时候,郑玘一直安安分分的做着他的后勤工作,所以娄师德之前对他的印象并不深,而现在……娄师德觉得自己真的走眼了。</p></p>
不过他有个好处,那就是听到进话,而且他跟郑玘也十分有共同语言——娄师德当年也是进士出身,后以文官应募从军,跟郑玘的经历太像了,唯一不同的就是郑玘并没有吃他那么多苦头。</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