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封信事实上并无任何值得深究或是利用的地方,一定要说,那就是给路易十四陛下的一个提醒,无论是小洛林先生还是孔代亲王,一旦成为波兰国王都会造成法兰西内部的动荡不安,但要让路易立刻干涉,阻止孔代亲王或是小洛林先生被选为波兰国王,暂且不论是否能够成功,小洛林先生也就算了,孔代亲王是否会为唾手可得的王位而对路易心生怨恨呢?这完全是有可能的。
现在这两封信就放在路易十四面前,路易身边只有邦唐与王弟菲利普,这两个人是绝对不会背叛他的,国王信任他们就像是信任自己的双手,菲利普有些沮丧,因为这是他的过失。虽然路易安慰他说,首先约翰二世被废黜正是68年的时候,他们当时正在佛兰德尔打仗,奥尔良公爵无暇顾及波兰内部事务也很正常,而且紧接着被推举上位的米哈尔出身维什涅维茨基公爵家族,他的父亲是个能征善战的骁勇之人,他上位以来也没不曾犯过任何错误,正值壮年,为人谨慎,谁能想到波兰的贵族们竟然又升起了更换国王人选的念头呢,从69年到72年,不过短短三年时光而已。
也许看到这里,有很多人会觉得无法理解——但大家应该都还记得,法兰西的国王们曾经不止一次地骄傲地宣称,他们的王位侍从血脉中得来,而不是凭借着口舌与贿赂得来,像是路易十四最大的敌人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利奥波德一世,就是被选帝侯们推举出来的皇帝,而非只因为他的父亲是皇帝。
而且除了继承方式的不同之外,选帝侯也不如字面意义上所言,只是一个选举皇帝的诸侯,他们分别世系着神圣罗马帝国的各个职位,而且这个职位是皇帝无法剥夺的——因为皇帝原先也只是他们之中的一个,这些职位甚至如国王的王冠,教皇的钥匙那样体现在他们的家族纹章上,像是担任帝国大元帅一职的萨克森选候,他的纹章上有着长剑的图案;担任试酒官的波西米亚国王纹章上是帝国皇冠,负责掌管国玺的美因茨大主教的纹章是一枚印章……等等,这些图案不但体现了选帝侯们的威严,也表明了他们的权力——他们不是皇帝的臣属,而是与皇帝分享王权的“兄弟”,他们与皇帝一起成为神圣罗马帝国的统治阶级,当他们与皇帝坐在一起的时候,人们会说,坐于王权之中,而非屈于王权之下,也就是这个意思了。
所以在法学与神学上,掌握着整个国家的法兰西国王与仅掌握着一部分王权的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地位平等。
但波兰的君主选举制度又与神圣罗马帝国的不同。如果说神圣罗马帝国的选帝侯制度为这个帝国延续了数百年的寿命,那么波兰的君主选举制度就是毁灭了这个曾经强大过的国家的罪魁祸首。
最初的时候,波兰也如欧罗巴的其他地方那样,由许多部落联盟组成,到了十世纪中期,皮亚斯特家族的首领建立了早期的封建国家,皮亚斯特王朝约在百年后统一了波兰地区,从此波兰地区的民众得以从连绵不断的战争中解脱,平静地度过了三百年后,波兰国王波列斯瓦夫三世做了一个公平而又愚蠢的决定,那就是将国土一分为四,交给四个儿子,可以想象的,战火重燃,二十多年后,瓦迪斯瓦夫一世才再一次地统一了波兰,但祸患的根苗已经埋下。
与狡猾的法兰西国王借与英国的战争不断地从诸侯手中收回权力与领地不同,瓦迪斯瓦夫一世的敌人是与自己地位相等的兄弟,因此需要贵族们的帮助与支持,所以在二十多年的内战中,国王不得不一次次地做出退让,之后的国王也没能夺回,1505年的时候,国王没有贵族议会的同意,不被允许制定颁布法律。
真正的乱象始于1569年,亚盖隆王朝的最后一位国王齐格蒙特二世创立了君主选举制度,虽然他的初衷是为了维持波兰的君主制度,但他在72年死去,瓦卢瓦的亨里克三世虽然被推举为波兰国王,但因为处处受到贵族的掣肘,74年就回到法国,成了法兰西国王亨利三世。之后就是连续三年的空位期,在这三年里,诸侯们争相率先增强自己的势力而置国家于不顾,直到与亚盖隆的女性后裔缔结婚约的斯特凡一世被推举为国王,波兰内部的动荡才逐渐平息下来,作为特兰西瓦尼亚君主的斯特凡一世是个果断而又强硬的结婚住,他若不是在位十年,而是在位二十年或许三十年,波兰就不会是现在这个样子。
可惜的是这位君王在1586年去世,接过王权的就是我们所熟悉的约翰二世所在的瓦萨王朝,这个王朝的第一个君主来自于瑞典,虽然不久之后他的瑞典王位就被废黜了,当然,就和他的后代一样,他不是一个锐意进取的好国王——而且他虽然不再是瑞典国王,但他的政策与行为都无限制地偏向于瑞典,波兰贵族议会当然不会坐视这样的情况发生,瑞典和波兰之间的战争由此不可避免,无需多说,有着一个心怀他国的国王,四分五裂的议会与各具心思的诸侯,波兰根本无法与它的敌人们对抗——1648年到67年的“大洪水”时期里,波兰不但被瑞典切割去了一大块国土,更是被迫放弃了对普鲁士公国的君主权,哥萨克起义让他们失去了对乌克兰的控制……事实上,茨密希亲王阿蒙对约翰二世的抱怨有些过于偏激了,因为波兰的衰败可不是从约翰二世的统治时开始的,只能说,从波兰贵族们为了保证手中的权力而有意选择外国人做国王的时候,波兰的混乱与衰败就不可避免。
“波兰与瑞典的战争中,波兰并非没有得到过胜利,只是他们内部的倾轧与争斗,最终还是让这些用士兵们的血肉与痛苦换来的胜利化作了泡影,”路易说,他有意从瑞典国王卡尔十一世那里交换的利沃尼亚地区就是在那次战争中瑞典从波兰那里夺取的,即便那场战争后期波兰获得了一次巨大的胜利,他们也没能在谈判中将被侵占的领地争取回来。
“但如果,我是说如果,”菲利普斟酌着说:“若是小洛林先生成为了波兰国王……”
“这会直接影响到我们与瑞典之间的关系,”路易说,如果小洛林先生不曾放弃对洛林的追索,以及对路易十四的仇恨,那么他很有可能在利奥波德一世的煽动下攻击瑞典,别说瑞典与波兰原先就是敌人,瑞典贵族们一定会将这个罪过转嫁到法兰西身上,这样,法兰西与瑞典的同盟不可避免地会被动摇,有时候并不是有着共同的敌人就是朋友——除非法兰西能够支持瑞典对波兰作战,但连续两场战争之后,法兰西最重要的任务是吞没佛兰德尔与半个荷兰,而不是参与到另一场对法国没有多少好处的战争中。
波兰与法兰西之间间隔着神圣罗马帝国,对法兰西来说,猎物虽然肥美,但根本没有办法吃到嘴里,而且神圣罗马帝国,普鲁士与俄罗斯对波兰可谓虎视眈眈,在荷兰的事情上他们已经吃了亏,又怎么容许法国将手插到波兰?
“但也不能是孔代。”菲利普说,他在不笑,神色冷酷的时候竟然与路易十分相像,“孔代曾经是个叛贼。”
“我已经宽恕他了。”路易说。随后他看到菲利普露出了惊愕的神情:“上帝,”他喊道:“您不是在考虑这个可能性吧,不不不,怎么可以是孔代呢?”
“为什么不能是孔代呢?”路易反问到:“无论他之前犯过怎样的错误,别忘了,弟弟,他与我们同出一脉。”
“正因为如此,才更可恶。”菲利普说:“我认为他最好的结局莫过于回到尚第伊或是孔代,又或是领地中的任何一个地方,平静地度过最后的日子,或者说,即便您将他投入巴士底,也不会有人认为您太过分——他现在的功绩,也不过是偿还了之前的罪过罢了。只要您不处死他,剥夺他的领地,您就没有任何可以被指责的地方。”
“但自从我知道波兰贵族们有这种想法,”路易说:“我就只在想,波旁家族是否可以在另外一个国家传承自己的血脉……”
“这真是一个大胆的想法,陛下。”邦唐在一边说,虽然他只是国王的第一侍从,但国王对他从无隐瞒,他倒要比任何一个臣子或是贵族看得多,看得远,“但您必须考虑到,孔代亲王已经五十一岁了,而他若是成为波兰国王,所要面对的是一群贪婪而又奸猾的贵族,一群外国人,甚至可以说是敌人,他在那里孤立无援。”
“我相信孔代并非懦弱之人,”路易说:“而他正需要面对敌人,而非亲眷与国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