骇然的人,不仅仅是福建官员,接到凌啸明发奏折的上书房大臣也被凌啸的这个绥靖折子给惊呆了。凌啸竟要朝廷征召十几万人重新入伍,还要请求都察院和吏部派员,全面考核全福建的上千官吏,重新规划免除赋税制度,以保养民生和激励民忠。</p></p>
上书房值日的,是刚刚编完康熙字典后几册后回到上书房的陈廷敬,他看着凌啸的奏折节略,倒吸了一口凉气,长期担任着户部官员的陈廷敬心中一阵恼火,你凌啸知道这要花下去朝廷多少的银两吗?</p></p>
陈廷敬这三年都在文英殿编书,凌啸是何许人,他虽耳闻较多却无缘一见,但很显然,这个恩宠如日中天的驸马爷将军,是不懂得守牧地方之道的,更加不明白朝廷的办事原则。身为满洲将军不爱杀戮倒也罢了,可软弱到对反贼这么好的地步,未免就有些太不可思议的地步了。先不说凌啸擅自干涉民政,可乱世用重典这千古不易的至理名言,难道凌啸就不明白吗?</p></p>
“方苞,你去把凌啸的原折拿来,老夫要即刻面圣。”</p></p>
陈廷敬威严地吩咐着方苞,连半点的好脸色都没有给他,说句内心话,陈廷敬对凌啸和方苞这种年轻人,心中着实不是滋味。和死读圣贤书的腐儒不同,陈廷敬更加注重经世,可经世的才能又是需要大量地方和中央政务的历练才可以培养出来的,这些新近风声正劲的年轻人,哪一个真正有着丰厚的从政经验?放到地方上,要么像一些科班进士血气方刚胡来一番,要么就是像凌啸这样六神无主茫然畏惧,抱些什么爱民的教条不肯放手。</p></p>
康熙正在乾清宫东暖阁里歪在榻上假寐,耳中却是听着陈梦雷详细汇报后几册的勘误重订差事,不时地问上几句。在对康熙的一片感激之下,陈梦雷刻意奉承地讲解着。他屡遭李光地陷害被充军越来越远,直到陈廷敬和刑部尚书徐乾学看不下去了,以征召编书名求了康熙,才把他弄回了京城。</p></p>
陈梦雷不愧是有学之士,每遇到康熙询问,竟脱口成章旁征博引,使得康熙大生爱才之心,叹道,“卿真乃大清之许慎!朕不敏,竟误了你十三年,想那四境之中几万官员,有几个能有此才。”</p></p>
“是啊!皇上。”陈廷敬快步走了进来,他与康熙有师徒授业之谊、肱股辅佐之忠,倒也不是太过于在乎小节,惟知道殚精竭虑的一个人,行了一个简礼以后,对康熙躬身肃然道,“皇上,您看这份福州将军的折子,可真的是没有受过理学熏陶的驸马爷。臣知道他是您的外子,但臣依然还是难以接受这种罔顾国势民情的疲软之举!”</p></p>
康熙心中咯噔一下,看着这份折子就是不伸手,凌啸又有什么事情弄错了,竟惹得老宰相都有些不爽?“口述吧!”</p></p>
陈廷敬连忙口说手比,唾沫星子四溅地讲了半天,方才把古田县城中发生的反叛和凌啸的处理方式讲了一个大概。康熙先还是微微有些苦笑地听着,但当凌啸的建议被激动的陈廷敬说出来的时候,康熙的眉毛忍不住马上就深深皱了起来。</p></p>
康熙并不是生气,心中却是狐疑万分。凌啸绝对不是一个喜欢干政的人,只要看看他在武昌埋头整军和办香胰厂就知道了,可是他为何到了福建就要上一个这样的折子,全面干涉起闽省民政起来呢?康熙马上就想起了那晚关于镇闽方略的君臣对话,“呈上折子来。”</p></p>
素面折子上的字体端庄凝润,一看就不是凌啸的手笔,但从语气习惯来看,的确是凌啸的意见,令康熙大为惊讶的是,这份折子并无详述重招退伍营兵的理由,仅仅只是在最后列了一份表和三个斗大的字――“划不来”。</p></p>
“这是什么?”康熙看了这结尾大惑不解,把折子丢给陈廷敬。</p></p>
没有看过原折的老宰相这才知道有一份表格,捡起来一看,竟是大吃一惊,赫然入目的是平定靖南王耿精忠叛乱的户部耗银统计单,这可是当年自己在户部任上亲手编制而下发到各省,以促使各省藩司明白朝廷平叛不易,惊醒各级官员善待百姓,免得激起民众今后附逆。</p></p>
没有想到,凌啸竟然把康熙引以为荣的平定三藩之乱拿来说事,还给出了一个“划不来”的评语。</p></p>
康熙气得牙都痛了起来,恨恨吼道,“叫这忘八蛋马上滚到京城来!”</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