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伊放下手中的书籍,抬起左手,看了看腕上的金表,现在已经是凌晨4点了,罗伊为他的头脑足足充电了一个半小时。
提起一旁的钢笔,罗伊开始迅速在笔记本上,记录着他想到一些重点问题。
首先是土地问题。
土地的核心问题,便是土地的所有制问题。
与旧社会那种允许土地买卖的私有制不同,帝国的土地某种意义上其实算是不可买卖的“公有制”,如果属于封建主也算“公有”的话。
如果用准确的话语,来描述帝国土地的所有制,其实更接近于所谓的“大地产所有制”。
也就是说在帝国境内,每一寸土地都是有主人的,是不存在“无主之地”的。
这就好像罗伊前世时间线的南美诸国,明明国土上有着大片的空地,但这些土地却都是有主人的,而非属于国家。因为这些土地,早在人类迁居前,便已经在地图上被刮分掉了。
在帝国搞土改,只需要摧毁贵族就可以达成,而不会与底层的农民发生纠葛。因为帝国境内不存在大大小小的地主与自耕农,所有的农夫都是佃农(或农奴)。
而真正能落到这些农夫手中的实惠,那就是租税了。只要将原本7~8成的税,降低至3~4成,就足够获得广大贫苦农民的拥护。
其次是教育问题。
一个国家管理得越精细,付出的管理成本也就越高。这个管理成本不光是物资上的,还有人力上的。
对处于“领主封建制”的帝国,只是将一块地分封给某位贵族,剩下的就算是那位贵族的事了,而那位贵族对于帝国的义务,也就只有上供和出兵两项。
因此,帝国的“管理成本”就是零,而收益便是来自贵族的贡金与军队。
但零成本管理的背后,却是巨大隐患,地方在事实上成为“国中之国”,收益完全取决于贵族对于君主的忠诚。很可能出现听宣不听调的局面,甚至被自己的封臣反噬。
而对于处于“地主封建制”的天朝来说,在绝大多数情况下,皇帝只是把土地的使用权“分封”出去,而土地的治理权依旧握在皇帝手中,而皇帝需要派出官员与驻军来治理地方。
因此,天朝的“管理成本”,就是官员的俸禄与驻军的军饷,但收益却是整个地方的税收。
相比于领主分封的零成本管理,皇帝对于地方的控制力无疑是强了很多,获取的税收也远比贡金更高。
但由于生产力低下的缘故,能够产生的脱产管理者(文官)终究是少数。因此,皇帝通过官员仅能管理到省府县一级,剩余的乡村地方只能由乡绅地主自治。
这种管理模式的背后,诞生了“封建领主制”基本不会发生的问题,即贪污问题。文官是在替皇帝工作,而非为自己工作。毕竟,贪污者只会贪污别人的钱,而不会贪污自己的钱。
而到了现代社会,无论是资本主义还是社会主义,他们都会被动或主动消灭封建主或地主这个不干活的“中间商”。
在资本主义社会,农业资本家率领的农业工人,会以更高效地组织方式生产粮食。而随着粮食产量的提升,粮食价格则会下降。
无论是自耕农或是佃户,面对低廉的粮价无利可图,而坐地收租的地主或封建主,要么将自己变成为农业资本家,要么就只能以极低廉的价格,转租给其他农业资本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