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一章 思悟(2 / 2)

大化篇 风烟散序 0 字 2021-04-02

比如说罗云九最后那一拳,看着完全不如之前的刚猛,然而却是威力最大的一拳,可见术法不能一味求刚,刚柔进退,阴阳并济,才合大道。

比如说曾云修竟然将三种不同的火灵术衔接在一起,组成一个灵术圆环,奇思巧妙,威力非凡,给人的感觉已经超出了炼气修士术法的范畴。

李云泽十分庆幸遇见这次机会,之前走过的弯路,他也视之为财富。无论学什么东西,最初定然都是从肤浅的表面开始,通过五官感知、内心思索,欣欣然有所得。而后进一步,与外界、外物、外人相互比较,发现原先所知不全不准,甚至漏洞百出。就开始查缺补漏,有了新的更深入的认识。

学术法也好,学炼器也好,或者学其他东西也好,都是这样一个不停地否定、不停地吸纳的过程。为何真正有才学的人大多谦逊就是因为知道自己现在所知未达至境,所知越多,知其所不知者也越多。总要不停地寻找新的参照,不断地开阔眼界,不断地更新所学所知。

李云泽又庆幸是,没有一开始就遇到女子与东华弟子这一次次的对决。否则,一开始就捡最好的进行模学,反而不美。

就像土盾术,首先是做防守之用,只有防守练到家了,才好去练习如何将之作为攻击的手段。

金剑术首先是攻击的手段,只有将其攻击的风格体悟到,才可以试着以之阻挡对手的攻击。

否则,一开始就把土盾术用来攻击,把金剑术用来防守,反而会有阴阳颠倒之患。最好的路径,永远是循序渐进,由浅入深。若是中间缺了一个环节,那就少了这一环的体悟。

李云泽从土盾术开始,沉下心来琢磨。偶尔开口问余书元几个问题,都令余书元极为高兴,因李云泽所问的问题,既深且细,对术法领悟不到一定程度,是绝对问不出来的。

一开始,李云泽潜心研究土盾术的结构和特征,慢慢地将心思转移到思索其立意和原理上。

土盾术与其他四门基础灵术都是九祖所创,与大五行经同步流传天下。

李云泽首先想到的是,以九祖的道业为何要创作这么简单的灵术按说以九祖的身份地位修为,所作所制应当是惊天动地才符合他们的身份。

莫非这五行基础灵术别有什么用意茫然无头绪,心想九祖飞升的飞升,仙逝的仙逝,若要究其根底,只能查询典籍,问诸史册了。

随后又想到,千百年来,各种灵术都会在后人手上不停地改进。当然,有的越改越好,有的越改越糟。独独五行基础灵术从创作出来之日起,就一直没有变化。其中的道理何在

灵术改良的方向一般有两个,一是增大灵术的威力,二是减少施术的消耗,包括灵元和时间。五行基础灵术无法进行改良,只能是现有施术条件下,威力已经最大,消耗已经最小,精简的不能再精简了。想到这,李云泽隐隐有所觉悟,一时又抓不住头绪。

正面思路不通,就反向推论。李云泽转头想,其他灵术威力大的原因显而易见,灵元运转的线路更加复杂。这个道理就和阵法一样,基础的阵法灵弦少,位点少,无论灌注的灵元多大,威力最多到达这个层次。而且承受灵元的量有一定的极限,超过这个极限,灵弦就会断裂。高阶的阵法,灵弦多,位点多,可以容纳的灵元更多,灵元辐射的强度更大,范围更广。

用阵法一类比,李云泽眼睛一亮。对呀,气海则犹如阵眼,穴位好比是位点,经脉好比是灵弦。与术法一样,越是基础的阵法演变的越慢,因为这都是经过千万次的实践,最终厘定下的方案,反而高阶的灵术改进的空间很大。

脑中越来越清晰,初阶基础阵法恒定,是因为以最少的消耗实现最大的目标,五行基础术法应该也一样是如此。

方才隐隐约约的觉悟一下子明了了,灵术的威力与消耗之间会有一个最佳的平衡点。在这个平衡点上,消耗最少,威力最大。反过来说,威力最大,消耗最少。五行基础灵术之所以无法改进,是因为它们的术法结构完美地诠释了这个平衡点。

李云泽高兴地一跃而起,抓起一大把竹叶从头顶撒下。内心的兴奋难以言表,如果像阵法一样,找到这个平衡点的位置,再领悟到五行基础灵术设计的思路。就能能推行到其他灵术上面,将这些灵术完善到像五行基础灵术一般恒久。

虽然想通了方向,后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想要具体弄清楚明白,得经过大量的测算。还好他有大观算经傍身,否则单是计算,就够他忙活几年的,还不一定能够算得清楚。

内心里还有很多体悟和疑问,比如说如何调整术法的结构,比如说如何运用术法的变化,比如说术法的阴阳刚柔,比如说术法的五行克制,等等。

李云泽暂时不准备再去花心思。修行一途,有时要贪多务得,细大不捐。有时则要依自身的精力,取舍得当,若是鱼也想要,熊掌也想要,最终可能会一无所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