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去冬至,朝廷上汉元帝刘奭依然特别宠信宦官,认为宦官没有家室,不会缔结“外党”。
外戚、儒臣、宦官三种势力角逐,宦官俨然成为了大赢家。
中书令石显威权日盛,贵幸倾朝,一言九鼎,公卿以下无不畏惧他。元帝虽贵为天子,性格上太好被糊弄,权柄握在石显手中,一切听任石显说了算。
石显不仅与宫廷太监结为“内党”,而且勾结元帝宠臣驸马都尉侍中史丹、大司马许嘉等外戚,拉拢那些见风使舵的丞相匡衡、御史大夫贡禹、尚书令五鹿充宗等儒臣,结为“外党”;内外呼应,兴风作浪,党同伐异,元帝放纵宦官逼死太傅萧望之,放逐其他儒臣,导致纲纪紊乱,吏治腐败。
在内宫,汉元帝刘奭既宠傅婕妤,也宠婕妤冯媛,就是不知怎么的不爱鸟皇后王政君。
傅婕妤在元帝为太子时随王政君后纳为妻妾,生有一男一女,女为平都公主,男为定陶恭王刘康。刘康颇有才艺,人又机灵,极受汉元帝喜爱。
冯媛则元帝时入宫为婕妤,元帝游虎圈时有熊逸出欲上殿,众妃纷离,冯婕妤直前挡熊而立,左右侍卫才趁机格杀熊,为元帝所重,生子中山孝王刘兴。
汉元帝想提高二人的身份,认为二人都有子为王,但不好称王太后,于是改称为昭仪,赏以印绶,位在婕妤之上。
昭仪为昭其仪,尊重之意。
傅昭仪美娇娘一个,聪慧有才识,知道先帝在时独宠刘骜,元帝因子得承大统,王政君又安稳守已知书达理循规蹈矩,几次小动作仍是不见撼动皇后王政君,遂有心拉拢人心,常施小恩小惠于人。
下至宫人左右,感恩她宽容大度,纷纷为她祝酒祭地,愿她长寿。
随着年龄增长,太子刘骜却终日沉湎于玩乐,无所事事。
建昭四年(公元前35年),中山哀王刘竟去世,太子刘骜前往吊丧。刘竟是汉元帝的幼弟,和刘骜游学一块长大。
汉元帝望见刘骜,感念刘竟,悲伤不已。
刘骜到了跟前却没有哀伤的表情,汉元帝很是恼火:“哪里会有一个人不慈和仁爱却可以奉祀宗庙,作百姓父母的呢?”
对刘骜深为不满,觉得这个儿子不配做人主。
汉元帝把这想法告诉了自己的宠臣,曾被他诏令护佑太子的史丹。
史丹做过中庶子,曾为太子侍从官,对太子还是有往来深情的,听后内心大惊,连忙向汉元帝谢罪道:
“臣的确见陛下哀痛中山王,到了因为感伤而伤身的情况。早上太子准备进见时,臣私自叮嘱不要哭泣,以免陛下感伤。罪在臣下,当死。”
元帝听后,责怪的意思才慢慢消解。
傅昭仪初听元帝想改立刘康为太子时一喜,后又听元帝说因为刘骜是宣帝爱孙及大臣们力保刘骜太子之位,没有付诸实施,甚为恼怒。
在元帝面前又不好表露出来,只好收起内心之恨,懒洋洋躺在元帝怀里对着元帝说:
“康儿聪慧,年龄尚幼,皇上可多加以训导,愿其有所才华,日后好有所作为。”
元帝听后大为感动:
“傅昭仪真是朕的知心,不仅不责怪于朕,还如此通情达理,实为难得!”
不由得捧起傅昭仪之脸亲了又亲,多多少少感觉到了傅昭仪的一丝不快,又抚摸着安慰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