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这个,几个小孩笑起来,其中一个小姑娘晃了晃手里的车前草,道:“那个啊,高泉爷爷家的孙女满月,他们在准备糕点,明天还要做流水席呢。” </p>
说着,她顿了顿,睁着大眼睛,一脸得意道:“你们城里人,没见过流水席吧?” </p>
隋玉到处跑时,各地风俗都见过,只是随着农村城镇化,这种铺桌摆全村的流水席已经很少见到了,有些是搬迁进了楼房没那么大的空间铺开,有的则纯粹是嫌麻烦,都包给酒店了。当然,仪式也就简略了许多。 </p>
但这样一来,也就少了很多乐趣,年轻一代,更是对当地风俗知之甚少了。 </p>
隋玉不觉得是这好现象。 </p>
当年轻一代,不再了解他们的本地文化,甚至是本地语言也消失,那么对家乡的归属感也就淡了。 </p>
方言与文字一样,甚至比文字还要难以记录传承下来,历史长河中,有不少语言已经消失,隋玉在蹒跚学步的孩子里,还能听到几个在学说本地方言,就觉得珍贵的如同宝物一样。 </p>
但她也知道,上了幼儿园之后,他们就会忘了学过的话,学会新的语言了。 </p>
那些孩子,能说一口标准的普通话,一口流利的英语,却把本地方言丢弃了。 </p>
隋玉在这一点上,坚定支持霍衍的理念,旭塘镇是不能拆除的。 </p>
她心里有了个念头。 </p>
“小姐姐,你在想什么?”那女孩见隋玉遥遥望着凉棚那边发呆,捏着车前草在她眼前晃了晃,隋玉回过神来,微微笑着道:“你刚才问我,有没有见过流水席?” </p>
“嗯。” </p>
“见过啊,很小的时候见过。我还去帮人家洗菜,蹲在水井边上,水是一桶一桶吊上来的,夏天水很凉,可以冰西瓜,冬天的水却是温的,洗衣服不冷。那口井……” </p>
隋玉想了想在村子里待过的那一阵子,“那口井是宋代流传下来的,井口刻了首诗,不过看不清了,也不知道现在还在不在了。” </p>
“啊!我们小高村也有古井的。据说,是东晋时期一位炼丹术士留下来的呢!” </p>
女孩捏着车前草往前遥遥一指:“就在那里,那几棵泡桐树下。” </p>
隋玉早就看过旭塘镇的有关县志,对那口古井也做过了解。按照县志上的描述,井水枯竭时期时,可见井壁上的三脚金蟾浮雕。只不过现在不再允许使用地下水,井水不再是洗菜做饭的主要水源,枯水期应该不多见了。 </p>
隋玉问:“还能用吗?” </p>
“能用啊,井水经常用,水就是活的。小姐姐,你要去看看吗?” </p>
小姑娘对于自己村子里有这么个历史悠久的古井很是自豪,一边说,一边讲述那口井的传说典故。 </p>
隋玉倒是没听说过,这些故事在县志中没有记录,毕竟,这口井只是历史长河的一个小小的缩影。 </p>
她道:“你这个故事,从哪儿听来的?” </p>
“我爷爷说的。” </p>
“你的小伙伴们都知道?” </p>
“有的知道,有的不知道。” </p>
三言两语间,她们到了井边,周围正有一男一女围着那口井洗床单,男的打水,女的搓洗,另一侧则是几个女人在洗菜,那男人也顺道给她们打水。 </p>
上有遮天的树冠,下有清凉的井水,几个女人说说笑笑,干活就不累,还觉得时间过得很快。 </p>
隋玉绕着那口井转了一圈,发现这井口围栏是花岗岩做的,积年累月下石头磨损了不少,‘八角’二字已经模糊了,井口有水泥修补过的痕迹,但不影响使用。 </p>
内部井壁上生长了一些苔藓,碧生生的,挂在石壁上的水滴落下去,圈起涟漪,打碎观望人的倒影。 </p>
隋玉直起身子,小姑娘的那根车前草挠着下巴,笑说道:“天气热的时候,我就来这里乘凉,用网兜着西瓜,砰,丢下去,然后听爷爷给我讲故事。过两个小时再把西瓜提起来,比冰箱里拿出来的好吃。” </p>
隋玉笑笑,这小姑娘是个吃货。 </p>
她的表情忽然惆怅,望着小姑娘道:“如果你们的村子拆了,这口井还会在吗?” </p>
小姑娘怔了怔,笑意渐渐消失,也变得忧愁起来。“这是一口古井,如果……如果它有价值的话,他们会留着它的吧?” </p>
隋玉:“如果它影响了开发商的整体布局,他们会往下投石块,直到填满。这里,就没有八角井了。” </p>
“这几棵泡桐树也会被砍了,这里的东西,都不会再有。” </p>
小姑娘的脸上露出些许不舍,但并没有多大的感触。对她们这个年纪的孩子来说,正是对外面世界向往的时候。 </p>
离开了这一口井,她们还有浩瀚大海。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