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一想,十一皇子夫妻简直就像是在为他们干活呢!
不得不说,这种精神胜利法非常好使,以至于这些人都不知道谢隐究竟赚了多少钱,他赚的钱自己也不留,基本就是分成两份,一份孝顺给皇帝,一份存在梨花名下,自己身上顶多揣点碎银子和铜板,会赚钱,又不视财如命。
而年后刚刚立春,南方却突发百年一遇的大降雪,新年的快乐还没有过去,整个朝廷便都笼上一层巨大的阴影,伤亡数字不断增加,派去赈灾的两轮钦差都无功而返,难民到处流窜,路边随处可见尸体,不少人家卖儿卖女只为活下去,皇帝和太子因此焦头烂额。
朝中都知道这是个烫手山芋,没有哪个傻子愿意接手,钦天监也给不出何时雪停的预兆,一些大臣上书请皇帝下罪己诏并开坛祭祀,皇帝大发雷霆。
下罪己诏,便是皇帝自己承认为政不仁,这是要被记载着史书上的,而皇帝虽说不算是合格的丈夫与父亲,却绝对是个合格的皇帝,他怎么甘心承认这场雪灾是自己的错?
朝中人人推诿,皇帝无比失望,正在这时,谢隐主动请缨。
说实话,皇帝跟太子都不觉得他有这能力,他爱养猪种菜,那可能是在乡下待久了学会了,可如何赈灾,他怎么会懂?要知道这一去,若是做不出个结果,可是要被弹劾的,对他自己名声也有碍。
谢隐也不跟父兄争论,他们都是为他考虑,所以他通宵达旦写了一份计划书出来,从如何处理雪灾、如何开库放赈、如何安抚民心、如何进行灾后重建……都一一写在了上头,除此之外,还罗列了几种突发事故的应对措施,证明自己并非纸上谈兵,而是真的腹有乾坤。
最终,他为自己争取到了这个差事。
皇帝舍不得啊,也担心,尤其怕他又像之前那样出事,谢隐却很坚持。
临去前,他对太子说:“待弟弟归来,愿为兄长马前卒。”
太子本就重感情,被他这句话感动的泪眼汪汪,“哥哥别的不求,只希望你注意安全,平安归来。”
谢隐率着军队去了,剩下梨花留在京中,她并没有随他一起去,不是因为害怕,而是她也有自己的事情要做。
雪灾的可怕之处在于它不仅会造成无辜百姓伤亡,还会对农作物造成巨大伤害,这种损失是无法计量的,而在大雪融化后,也很容易产生疫病,这些都需要及时做功课预防。
当地官府做得不够好,可能是没有这方面的经验,于是造成了更严重的后果,百姓们不再信任朝廷,家园被大雪淹没活不下去,很多人选择投奔亲朋离开家园,然而没有引路文凭不能随意行走,于是官民之间产生矛盾,引起暴|乱,所以摆在眼前最重要的便是抢险和救援。
朝廷拨出了粮款与饷银,梨花则在京中和太子妃一起进行募捐,有太子带头,勋贵人家都或多或少的出了银子,梨花又将自己名下的财产换作粮食、被褥、棉袄……还有就是组织皇庄上的农业人才,等待天灾结束,赶赴南方进行种植指导,希望能在最短的时间内种出能够撑到明年的粮食。
这是她跟夫君的约定,梨花不想做只躲在他身后的柔弱姑娘,她想跟他一起分担一起承受。
皇帝得知后轻叹,感慨当初即便是为十一选了勋贵之女,怕是也不及梨花出色了。
他将儿子孝顺自己的那份银子,还有私库也都捐了出来,于是朝廷的赈灾粮款到了之后,由梨花所组织的车队也徐徐赶到,她牢记谢隐的话,除却粮食棉袄,还需要药材以及医用酒精。
十一皇子府名下的酒坊已经制作出了高纯度白酒,这些都被梨花装上了车。
而到达灾区的谢隐最先做的便是转移灾民,搜寻幸存者并且对受伤灾民进行救治,同时登记他们的户籍人口以及家中财产数目,值得庆幸的是在他到了灾区后,只下了三天,大雪便停了,融雪扫雪工作轻松许多,进展也快。
官军人手不够,便以工代赈,谢隐还设立了专门的宣传部,雇佣机灵的小孩子四处宣扬救灾事宜,全是积极向上的正能量,表明皇恩浩荡,皇上恨不能亲身所至,所以派了自己的儿子前来与他们共进退,大家只要一起投入到救灾中来,便有望重建家园。
在这种时候,皇帝的话就是圣旨,就是主心骨,而且谢隐到来后,灾区的转变肉眼可见。
他可比任何人活得都久,也知道该怎样做。
有些不良商贾借机将粮食涨价大发国难财,谢隐将他们一一整治,又鼓励了表扬了那些在危难时机掏出银钱粮食赈灾的仁商,并为他们立碑纪念,还表明待他回京,会向皇上为他们请赏。
灾民、官兵、商人……所有人都无比认可这位十一皇子,老辣的人亦摇头感慨,十一皇子太会做人,事事滴水不漏,怪不得皇帝最喜欢这个儿子呢!
然而面对着大雪融化后已经彻底死去的庄稼,许多老农还是悲从中来,嚎啕大哭。
这时,梨花带着皇庄上受过培训的农业人才赶到,不仅如此,她还带来了很多种子,都是谢隐几经挑选留下的良种,前面淘汰过好几代,种出来的粮食产量绝对不低。
民以食为天,百姓们第一次感受到有朝廷在、有皇上在,他们的日子就还能过下去。
南方向来富庶,雪灾虽使得他们大伤元气,但恢复起来也很快,灾后防疫工作有谢隐在,做得也非常到位,买卖人口的行为,他念在时代所限与情况危急,并未严惩,只希望能够教化民智,日后的孩子,不必再成为这样的大人。
经此一事。那些嘲讽十一皇子两口子只会养猪种菜的人纷纷闭了嘴,再见到人家,竟有些自惭形秽之感,谢隐与梨花不在意这些,他们做的都是自己认为正确的事,无需赞美,也不畏惧诋毁。
人与人的感情需要维系,谢隐表现出了这样强的能力,哪怕太子对他没有变化,也会有效忠太子的人感到忧虑,怕他哪一天生出异心,太子无法与之抗衡,谢隐干脆利落地向父兄提出了开办学校的申请,表面上是想要教化民智,其实皇帝跟太子都明白,他是想表示自己不会与太子为敌,永远不会觊觎那个位置。
太子常常为弟弟所感动,这一回是真的哭的不成样子,他跟谢隐发誓,无论日后怎样变化,他们兄弟之间的情谊都一如既往。
是的,无论日后怎样变化,是否会变化,在这一刻,谢隐都是相信太子的。
谢隐的态度影响到了皇帝,又过了些年,他直接禅位给了太子,搬去了谢隐开办的学校,还当起了荣誉老师,时不时给学生们讲讲课,同时也和皇后和解,不再为难彼此。
太子同样受谢隐影响,他在登基后,并没有如群臣所期许的那样广纳后宫,除了当初跟在东宫的两位良娣外,便只有太子妃一人,两位良娣膝下始终无所出,太子在询问了她们的意见后,竟大胆将她们放出宫去,还给她们安排了新的身份。
没有那么多的女人,便不会有太多同父异母的孩子,太子与太子妃仅有一个小皇孙,后宫中风平浪静,什么麻烦事儿都没有,太子恍然大悟,都说娶妻娶贤,应当是嫁夫嫁贤才是!夫君端正态度,便家风清正,无有争端。
皇帝的态度左右着臣民们的态度,渐渐地,三妻四妾者遭人口舌,许多未出阁的女儿家要选夫君,也都选那一心一意不纳妾的,寻常人家疼爱儿女,求家和万事兴,同样支持一夫一妻,由此而去,蔚然成风。
而梨花开开心心度过了这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