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文史料最早的纪年方式,只有“地支”(十二生肖)没有“天干”(甲乙丙丁)。
大约在公元650左右,藏史便开始用地支方式纪年26。但这种纪年方式有个致命的弱点,十二年便会出现一个轮回,因此经常出现算错生卒年代的事情。
而目前能够看到,以“木、火、土、铁、水+阴阳”替代“天干”的最早案例,就是唐蕃会盟碑了。
两国会盟的时间是公元821年、唐穆宗长庆元年、藏历阴铁牛年。这时,吐蕃也有了自己的年号(唯一一个年号)“彝泰”,这一年是彝泰七年。
除此之外的另一个问题是,为什么敦煌藏文史料记载会被认为是“信史”?
因为,学界目前基本公认,吐蕃占领敦煌(沙州)的时间,不早于唐德宗贞元二年(786年)27。而敦煌文献被封藏在藏经洞中的时间大约在公元1000年左右,直到公元1900年才被发现,之后九百年一直处于被遗忘的状态。因此,才会被称为“敦煌遗书”。
相比于普遍成书于十二世纪以后的教法史料,敦煌藏文文献不但时间早,也没有后世人为扰动,史料等级居于最高优先级的地位。
下面,我们开始分析《王臣记》讲述的三个故事。很遗憾,这三个故事都不是真的。
1、赤德祖赞确实有个儿子,名叫江察拉温,但他既不是生于公主入藏之前,也不是死于金城公主入藏期间。当时,赤德祖赞自己才七岁,怎么会有儿子呢?
这个名叫江察拉温的王子,死于兔年(739年)与金城公主同年亡故,依据来源于敦煌藏文文献《吐蕃大事纪年》的记载。
至于,赤德祖赞七岁娶亲的原因,上文已有分析,不再赘述了。
其次,金城公主交换大小昭寺佛像的故事,一直都是个传说,也就是个传说了。
关于秘藏等身像一事,藏地幻化出一个配套的传说。据说武则天时期,唐军攻入拉萨,火烧红山宫殿(布达拉宫前身)。为了不让唐军将等身像抢走,吐蕃民众将佛像藏于一间密室,用墙封住房门,画文殊菩萨像于墙上。
因为,武则天是文殊菩萨化身,所以唐军不敢拆墙,佛像得以保留。金城公主入藏后,命人从另一侧墙壁开门将佛像取出,恢复等身像的供奉。
唐军攻入拉萨火烧红山之事,是无数唐粉们最津津乐道的案例。我特意从《新红史》里给大家截了一张图,《贤者喜宴》与此大同小异,但记述的更为夸张,说有五十万唐军攻入拉萨。
虽然两本史料都说引述了汉地史料,但唐史却对此惊天战例却全无记载,不知道两位高僧的依据从何而来。
我这里倒是有一条汉地史料的旁证,可以证实此说法不实。
武后时期,曾有朝议征发梁(今陕西汉中)、凤(今陕西凤县)、巴(今四川巴中)三州民众,从雅州(今四川雅安)开山通道,出击西羌,讨伐吐蕃。
一开始,武后对这条唐朝版川藏公路还颇有些意动,蜀地诗人陈子昂得知后,直言上书力陈此事不可为,“雅州诸羌并未叛唐,现在无罪而伐,是逼其反叛投靠吐蕃”,“吐蕃屡次攻伐蜀地,均未有突破,皆赖蜀地山高地险,今国家乃开其险,役其人,若吐蕃趁机以诸羌为内应,则蜀地天险自破,蜀地必失。再者得西羌而不足已富天下,为此战却靡费甚多,届时国将因黩武而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