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君?代为河西、陇右节度使后,二人并称为“王、郭”。
要知道,王君?能与猛将郭知运并称,可不是因为他们是老乡(瓜州常乐人)。
宰相张说给郭知运写的神道碑中,如此描述他的勇猛,“公太白之精,雷泉之灵。身长七尺,力能扛鼎,猿臂虎口,射穿七札,剑敌万人。”
王、郭二人能“名着西陲,为虏所惮”,自然都是一刀一枪,硬砍出来的威名。
但很有意思的是,在《旧唐书》不过区区数百字的王君?传里,对他的描述却极其分裂。
既有深入青海草原腹地重创吐蕃,报大非川一箭之仇的战功;又有其不敢出战,登城而哭的记载。
那这位如此分裂的河西节度使,究竟走过了怎样一段人生经历呢?
二、轻骑奔袭一战成名
身挂两镇帅印的王君?,没给自己的老乡丢人。
724年(开元十二年),在探知吐蕃后勤基地位置后,他亲率精锐骑兵奔袭数百里。在深入草原腹地的牧场上,给了吐蕃军队一个黑虎掏心。
由于吐蕃军队牧骑结合的特点,每有大规模的军事行动,几乎都征发整个部落全族向前。
这些被征发的部落,青壮年在前线厮杀,老幼妇孺则在后方放牧,进行后勤保障。
论钦陵与薛仁贵在大非川决战时,吐蕃能先调动二十万人围歼郭待封部,而后又集结四十万重兵逼薛仁贵摊牌。
所凭借的,正是这种全族而进的动员方式。
随着青海草原战争态势的稳固,吐蕃逐渐开始在青海湖周边,建立半永久的后勤放牧基地。
这些平时的放牧集散地,战时的军队前进基地,对唐军极具威胁。
故在唐蕃交战中,发生了大量破袭战的案例。
(相关战例,见拙作《帝国嗜血——两封唐军贺表,藏着三次河陇大捷!》)
王君?发动的破袭战也很成功,措手不及的吐蕃守军大败而逃。
后勤基地里大量牲畜、毛毡、粮食等物资被唐军缴获,很多不及逃走的吐蕃部落民也被俘虏。
王君?将牲畜赶回河西,俘虏则送到长安去“报功献捷”。
唐玄宗为显示自己的好生之德,并没有处死吐蕃战俘,而是假模假式的说:“凡事俘囚,法当处死。我好生恶杀,覆育万方,汝等虽是外蕃,物类亦同中国,今舍汝性命,以申含养。并向鸿胪,待后处分。”
三、大非川下一雪前耻
726年(开元十四年)冬,吐蕃主帅悉诺逻恭禄,率兵大举进攻河陇地区。
蕃军取道大斗拔谷(今扁都口隘路)穿越祁连山,突然出现在甘州(张掖)附近,焚烧村庄掠夺边民。
河西唐将都以为,敢于冒险的王君?要与吐蕃死磕一番。不成想,王君?却命众将各自坚守城防,不得擅自出战。
很快,王君?等来了他想要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