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是让并不十分受自己信任的张信去执行这个特殊任务,建文帝在齐泰的建议之下,还是做了两手准备的。假如张信没能逮捕燕王,就让张昺、谢贵带着兵围了燕王府。建文帝自然也是给了张昺、谢贵诏书的,这道诏书自然不会是密诏了。不过这道诏书并不是逮捕燕王,而是逮捕燕王麾下的一些重要官属。
毕竟要收拾燕王,你得先将他逮在手里了,才好罗织他的罪名。没逮着燕王之前,你下一道圣旨,说燕王谋反,要逮捕燕王,那就无法服众。说不定燕王就顺水推舟,真的反了。这显然是建文帝不愿意看到的。
而让张昺、谢贵带着皇帝的圣旨去逮捕燕王麾下的官属,这其实也不失为一步好棋。假如燕王坐视张昺、谢贵将人带走,剪除自己的羽翼,“温水煮青蛙”的目的就达到了;假如燕王不让张昺、谢贵入府拿人,那就是公然抗旨,舆论方面显然对燕王不利。
话说张信突然得到了皇上要他逮捕燕王的密诏,那就好比是接了个烫手山芋,急得是觉也睡不着、饭也吃不下。
此时的张信确实是处于进退两难的境地。执行皇上的命令吧,燕王可是自己多年的老领导,就此下黑手,必遭同仁所不齿。另外,燕王府还有自己的卫队,要是自己行动失败,这项上人头肯定得当场落地。
不执行皇上的命令,去燕王府告密吧,似乎与从小接受的“忠君爱国”教育相违背。况且皇上还升任自己为副都指挥使,自己要是阳奉阴违,似乎是有负圣恩。
就这样恍恍惚惚地过了三日,张信还是拿不定主意。俗话说“儿子都是娘身上掉下的肉”,张信这个样子,他母亲自然是看在了眼里。
这日晚间,张信的母亲单独问儿子道:“儿呀!你究竟有何事?这几天一直是茶不思、饭不想的?”
张信见母亲看出了端倪,也不瞒母亲,便将事情的原委说了。
接下来,张信母亲的一番话,足以改变大明历史。
张信的母亲是这样说的。他告诉张信,坊间流传着一个秘闻,说是燕王有真龙之相。嘿嘿!要真是秘闻,你这老太太又是怎么知道的呢?其实这都是道衍和尚搞的把戏,在坊间为燕王制造一些舆论支持而已。
另外,张信的母亲告诉张信,皇上与燕王之间的争斗,那是他们的家事,他们始终是一家人。你今天奉皇上之命拿了燕王,要是过上三年五载,皇上与燕王又和解了,燕王转头回来收拾你,那比捏死一只蚂蚁还简单。北平是燕王的封地,这县官不如现管,咱还是向着燕王更加稳妥一些……
就事论事的话,张信母亲摆出的第二条理由倒是靠谱儿。朱标、朱允炆父子宅心仁厚的美名在民间广为流传,就算这次抓了燕王,还真说不准过几年又给放出来了。反正张信是听从了母亲的劝告,携着皇上的密诏,到燕王府告了密。
得知皇上已经出手,“卧病在床”多日的朱棣一下子从床上蹦了起来。朱棣立即召集道衍和尚,还有一众死党商议对策。眼下,北平城已被张昺、谢贵二人控制,而燕王嫡系的部队多在对抗北元的一线,这似乎是远水解不了近渴。
当下,朱棣便与众人经过仔细研究,做好了应急预案。
首先,让自己的三大王牌张玉、谭渊、朱能迅速召集一切可以召集的力量,全部充作王府卫队。一旦张昺、谢贵二人动手,不至于坐以待毙。
另外,派出心腹立即出城联络旧部,争取能赶在张昺、谢贵二人动手之前,多调集一些军队回到北平。
在这里不得不提的是,朱棣三大王牌中的头牌张玉,这正是我昔日的好兄弟。
话说张玉在其父亲的影响之下,在元廷的官是越做越大。元廷被明军赶到漠北之后,张玉随元顺帝北上。元顺帝死后,其子爱猷识理答腊继位,史称元昭宗。
元昭宗继位之后,起用王保保、哈剌章(未了的大哥)、张玉等能臣。没几年,张玉便被提拔为枢密院知院。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朱元璋曾派徐达、李文忠、冯国胜三路大军北伐,除了西路的冯国胜、傅友德部小有斩获,徐达、李文忠的两路大军可谓损失惨重。
至此,朱元璋不得不暂停对北元的攻势,以便休养生息、积蓄力量。而本已北遁到和林地域的元昭宗再度南下,以捕鱼儿海(今贝尔湖)为中心,随时准备南下蚕食明朝的地盘儿。
元昭宗爱猷识理答腊虽然雄心勃勃,意图复兴大元,但无奈没有这个命。洪武八年(公元1375年),元昭宗最为倚重的重臣王保保病死。三年之后,也就是洪武十一年(公元1378年),元昭宗也一命呜呼。
元昭宗死后,其弟脱古思帖木儿继位,史称天元帝。天元帝为了巩固自己的政权,自然是要任用自己的亲信。就这样,先前得到元昭宗重用的哈剌章、张玉等人便受到打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