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说刘伯温这话确实是说到了点子上,朱元璋对他这番对杨宪的评价是相当赞同的。因为就在李善长病倒不久,杨宪就频繁上奏李善长的过失,甚至有好多事情都是捕风捉影,根本没有真凭实据。
朱元璋明白杨宪跟李善长不对付,但这么频频地就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打小报告,连朱元璋都有些打心眼儿里看不起杨宪。
既然杨宪不合适,朱元璋立即跟刘伯温提起另外一名人选,那便是汪广洋。
这汪广洋与刘伯温、杨宪可以并称浙东集团三巨头,杨宪不合适,刘伯温又不肯就任,朱元璋便只好提起汪广洋了。
可谁知朱元璋刚刚提起汪广洋,刘伯温便将头摇得跟拨浪鼓似的。刘伯温告诉朱元璋,汪广洋算得上是个能臣,但真要让他出任左相,恐怕不光是他的才能不够,他的德行也不够呀!德不配位,可是为政之大忌呀!
朱元璋接连提了浙东集团的两个人选,刘伯温都予以了否决,这确实是让朱元璋没有想到的。
朱元璋心里犯了嘀咕:这哥们儿今天是怎么了?按说现在是他们浙东集团做大做强的最佳时机,这哥们儿怎么反而变得如此谦让起来呢?
朱元璋盯着跪在地上的刘伯温看了许久,突然说道:“那你看胡惟庸这个人怎么样?”
朱元璋心想,让你推荐浙东集团的人,你推推诿诿的。这会儿,我提名胡惟庸这个李善长的身边人,看看你又是个什么说法。
要说朱元璋的这个思维跳跃性实在是太大,提名浙东集团的人,你刘伯温反对。那好,我索性提名淮西集团的,看看你怎么说。
只见刘伯温平静地说道:“要论才能,胡惟庸也算是个能人。只是这升任左相,恐怕有些难为他了。”
听刘伯温这么一说,朱元璋“哦”了一声,说道:“那你倒说说看,这胡惟庸又有何不可了?”
刘伯温告诉朱元璋,如果把咱大明王朝比作一驾马车的话,皇上就好比是驾马车的人,而左相就好比是领头之马。如果胡惟庸出任左相,我担心他会将整辆马车都带到沟里去……
听刘伯温如此一说,朱元璋虽然面上表情没什么变化,但在内心深处他还非常赞同刘伯温的说法的。只是这李善长病倒了,左相之职长期无人履职也是不行的。
朱元璋索性对刘伯温说道:“眼下你不出任左相,余下的人应该是无人出其杨宪、汪广洋、胡惟庸三人之右了。要么你就出任左相,要么你就在这三人中选一个,你自己看着办吧!”
事情到了这个地步,刘伯温也没了办法。自己出任左相,他是万万不会干的。让胡惟庸出任左相,那肯定也是不行的。经过综合衡量,刘伯温觉得三人之中汪广洋算是最合适的,也是对浙东集团最有利的。
因为如此一来,浙东集团三巨头齐聚应天,一左相、一右相、一御史中丞兼太史令,应该是有资本跟树大根深的淮西集团掰掰手腕了。
于是,事情就这么定下了。
第二天,朱元璋颁下一道圣旨,立即召回陕西参政汪广洋,让其顶替生病的李善长,出任左相一职。
这道圣旨一下,应天立即引起了轰动。汪广洋为左相,杨宪为右相,刘伯温为御史中丞兼太史令,浙东集团三巨头一下子齐聚应天,并占据了重要位置。不少人纷纷猜测,皇上这是要干什么?难道是要对淮西集团下手了?
淮西集团的众多成员更是一下子慌了神儿,纷纷借探望李善长之机,去请示李善长如何应对这场看似即将爆发的政治危机。
不过让淮西集团的成员失望的是,李善长似乎对这事儿并无半点应对之策。他只是告诫众人,不要想东想西,皇上是个念旧情的人,不会亏待大家的,干好自己手头的本职工作就行了。鉴于目前的大环境,不要有任何非分之举,夹着尾巴做人就是了……
不仅是如此,李善长还授意胡惟庸、李存义二人,平常多盯着些淮西集团那帮小弟,千万不要因为眼下浙东集团似乎占了上风就慌了神儿,万万不可在这种情况下出什么昏招儿,甚至干出狗急跳墙之事……
经过李善长、胡惟庸、李存义以及淮西集团众小弟的共同努力,淮西集团的众人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内并未受到什么影响。反而是浙东集团,错误地估计了当前的形势,最终受到重创。